事故猛于虎,安全检查岂能作秀?
本报特约评论员
种种形式的“安全检查秀”,看似是新表现,实质上是缺乏担当、作风虚浮的形式主义顽疾,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此类顽疾不禁,必然导致隐患排查整治不及时不到位,进而很可能酿成事故,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抓安全生产,求真务实是“硬道理”,会落实、能落实是“真功夫”。安全检查绝不能被“盆景”之美麻痹,绝不能有“避重就轻”的侥幸,绝不容许“作秀”,必须坚决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说“不”。
新华社《半月谈》记者近期走访发现,一些地方部门反复安全检查、抽查、督导,一些显而易见的重大隐患虽常治但长存。有基层干部直言,一些安全检查名义是“四不两直、明察暗访”,实际上方案如何写、线路怎么走、点位如何选,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在点位选择上,往往专挑安全搞得好的企业查,以确保查不出问题。
近年来,各地持续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问题和不足。
比如,少数地方明知有的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差,但由于种种原因不敢动真碰硬,反而热衷于打造迎检“样板房”,企图一美遮百丑,无形中为问题企业提供了监管“真空”,这不禁令人对这些地方的安全生产工作心生忧虑。又如,前不久国务院安委办对一季度安全生产明察暗访中查出的问题隐患进行了梳理汇总,发现未及时准确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等问题依然突出,其中包括“现场执法检查‘避重就轻’”等。
种种形式的“安全检查秀”,看似是新表现,实质上是缺乏担当、作风虚浮的形式主义顽疾,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此类顽疾不禁,必然导致隐患排查整治不及时不到位,进而很可能酿成事故,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可谓害莫大焉。既往的诸多事故悲剧,屡屡暴露出安全检查“搞形式”“走过场”等现象,令人痛心,发人深省。对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
事故猛于虎,防范责任重于山。抓安全生产,求真务实是“硬道理”,会落实、能落实是“真功夫”。作为发现安全隐患的重要利器,安全检查绝不能被“盆景”之美麻痹,绝不能有“避重就轻”的侥幸,绝不容许“作秀”,必须坚决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说“不”。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要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认真开展安全检查“回头看”工作,对既往安全检查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问题,绝不放过一个。要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建立健全责任倒查机制,持续纠治“安全检查秀”,对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责任人,予以严肃执纪问责,以儆效尤。同时,加强对典型案例的通报,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提升“问责一个、警醒一片”工作成效,形成持续震慑。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要紧扣“严”“实”二字,完善安全检查制度和方案,压紧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落实,持续提升安全检查规范化、法治化水平。要采取“下沉式”等措施,不断加大督导力度。此外,还需完善举报机制,让群众监督渠道、反馈制度更加畅通起来,倒逼相关部门和执法人员恪尽职守,不断增强安全检查效能。
眼下,全国即将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高发频发,安全生产责任重大。6月25日召开的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强调,要从严从紧从实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持续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各级各部门应当进一步树牢底线思维和“补短板”的意识,加大安全检查力度、频度,督促企业单位落实主体责任,紧盯风险隐患,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守牢首都安全发展底线。
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一丝一毫不能放松。各地各相关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心怀安全生产这个“国之大者”,严格监管执法,敢于动真碰硬,将每一次安全检查变成监管责任及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的“推进器”,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定能持续推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走深走实,有效遏制和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