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婴儿活不过40?中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未满40岁,已生孩子
近日,“试管婴儿活不过40”的传言又开始在网上引起热议。
一直以来,人们对试管婴儿技术充满了质疑,认为他们很有可能存在先天缺陷,从而导致种种不幸后果,如短命、智力低下、容易患癌等。
其中,“活不过40岁”的说法传得最广。事实上,这则谣言最容易被打破,因为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诞生在1978年,距今已46年,而我国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于1988年,她叫郑萌珠,如今已36岁,结婚生子。
一、中国首例试管婴儿是怎么诞生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妇女郑桂珍婚后一直没能怀上孩子,在当时的农村少不了被议论。身边同龄人的孩子都上学了,夫妻两人就更着急了。后来两人到医院检查,郑桂珍就被确诊双侧输卵管不通。那时医疗条件落后,郑桂珍想做母亲,真的难!
可郑桂珍并不想放弃,她先是求神拜佛,后又尝试各种偏方。可几年下来,钱没少花,罪没少受,但依旧未能如愿。
转眼郑桂珍也快40了,就在她感到绝望时,偶然听说北京有机构研究体外受精技术。在这之前中国并无试管婴儿成功案例,丈夫起初并不愿意郑桂珍去冒险。
但这或许是郑桂珍最后的希望,在她苦苦哀求下,丈夫还是同意了,先去见见正在艰难探索试管婴儿技术的张丽珠教授。
张丽珠教授在国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归国从事妇科事业。从医多年收到上千封不孕症患者的书信,深知不孕不育家庭的焦虑以及对孩子的深切渴望,于是,她决定研究试管婴儿。
尽管在国外试管婴儿有很高名气,但在国内却从未听说,无论设备仪器还是专业人才皆是空白。
这种情况下,不足十平方米的工作间和仅有的一个且钝到要反复打磨的取卵针,就是张教授团队最初的模样。环境艰苦,但张教授团队不怕艰辛,仍将试管婴儿技术研究成功。
郑桂珍夫妇是张教授第十三个病人,之前十二个并未成功。这次给郑桂珍的手术方案是开腹取卵,又长又钝的取卵针,取出的卵泡液甚至只能暂存在有特定培养液的保温杯中。
好在最后成功找到优秀卵子并在体外受精,最后受精卵经特制管子顺利植入郑桂珍体内。
七周后,婴儿强烈的心跳声在郑桂珍腹中响起,中国首例试管婴儿成功了!
经历了跟其他孕妇同样的十月怀胎,郑桂珍成功诞下这个婴儿,取名郑萌珠,意为“萌生自张丽珠”。
此后,郑萌珠顺利成长,读书、上大学、结婚。
2019年4月15日,郑萌珠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下自己的孩子,这是我国大陆首个由试管婴儿分娩的“试管婴儿二代宝宝”。
二、郑萌珠的成功,只是因为幸运?
当年郑萌珠出生之后,张丽珠要求张桂珍夫妻在北京休养两个月才回老家。
在郑萌珠的成长过程中,张丽珠也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和关怀。郑萌珠的身体发育、智商、语言能力等等,都在张丽珠团队记录的范围内。
记录显示,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非常成功。
试管婴儿发展至今,其核心技术手段已更新至第四代,但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前三代技术。
第一代
主要针对女性输卵管问题、排卵问题等不孕不育问题,以及男性免疫性不孕、轻度少精弱精等,多数人进行的都是一代试管婴儿。
第二代
主要针对男性严重少精弱精,通过穿刺等方式挑选可用的精子后再注射到卵细胞浆内。
第三代
主要针对有血友病、色盲等基因遗传病的夫妻,通过遗传学诊断的方式来帮助挑选没有疾病基因的胚胎,再移植回母体孕育。
很多人一定以为三代技术,是迭代更新的关系。其实不是,不同试管婴儿技术并不代表优越性,只是适用人群不同,具体要选择哪一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因此,关于试管婴儿的不实传言,本质上还是大众对这项技术的恐惧与不信任。
实际上,它不仅成熟可靠,而且造福了无数家庭。
目前中国是全球开展辅助生殖最多的国家。2022年6月国家卫健委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经辅助生殖技术而出生的婴儿数就超过30万。
国内目前每年有130万对夫妇选择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每年新生儿中,也有3%来自于试管婴儿。而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国宁介绍,其所在医院每年不孕门诊的就诊人次达到45万人次,开展的试管婴儿助孕取卵手术约1.1万人次,占比约2.4%。
试管婴儿曾被误解成违背人伦,但真正要警惕的应该是未来将会出现的人造子宫工厂。
三、世界首个“人造子宫”工厂即将诞生
比起“试管婴儿”,人造子宫工厂才是令人惧怕的“新技术”。
2017年,来自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利用塑料袋创造了人造子宫环境,并成功孕育了小羊羔。
生物专家哈希姆•盖利因此大胆地提出了名为“ECtolife”的婴儿工厂项目——让现代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结合,共同模拟子宫环境。在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的帮助下,能了解整个生产过程,以此保证步骤安全性、精确性。
人造子宫的初心是好的,比如能减轻女性分娩之痛,亦能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减少并发症等等。但是,也不能忽视人造子宫带来的道德伦理问题。
人造子宫出现后生育将不再依赖女性,虽解放了女性,减少女性健康风险,但也容易导致女性在社会地位和某些文化中受到质疑,甚至还有家庭观念瓦解的可能。另外,人造子宫也会导致父母角色与亲子关系要重新界定,会重新分配伦理秩序。
当孩子被当成商品贩卖,便会被打上商品属性,如“婴儿”被迫接受可定制,购买者可以选择甚至创造基因,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轻松决定这个孩子的肤色、体力、身高和智力。
这遭到了生物学家的集体反对,因为对于基因编辑,人类目前尚且无法完全把握,一个基因会带来什么样的副作用,该如何控制,统统没有成熟。
并且,基因编辑带来的另一个社会问题是,加剧不公平。
原本人类社会依靠带有不确定性的“基因彩票”,来保留阶层不会完全固化的可能性。但是当基因编辑出现,“基因彩票”就会变成“基因储蓄”,越是有资源,获利越大。
当所有的希望都被拥有资源的人占据,那社会底层将永远没有向上的余地。
这次是人造子宫工厂的可怕之处。世界名著《美丽新世界》写的正是这样一个场景:婴儿被集中培育,一出生就被划分等级种姓,完成不同的社会分工。个人将不再具备思考和独处能力,也感受不到情绪,人不再为人。
新技术本就是双刃剑,对于无法生育又渴望孩子的夫妻来说,人造子宫就是他们的救星。但目前人造子宫技术尚未成熟,无论技术层面或是伦理层面,都有待完善。
科技向善,才有未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