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张忠谋曹兴诚纠缠多年──台积电崛起的秘密(六)

张忠谋(左)、曹兴诚旧照(汪慧星摄)

晶圆代工模式是谁创造的?这个问题在1990年代,台积电撑过了营运的低潮,开始迈开成长的步伐时,成为财经科技媒体探讨报导的重点。到底,「晶圆代工模式」是谁创造的?有人说,是联电董事长曹兴诚拿着这份企画书见高层,结果却交到了张忠谋的手里;也有人说,这样的营运模式很早就在Morris的脑海里,只不过阴错阳差,李国鼎要他筹备一家晶圆制造厂,他就拿来练兵。

笔者曾拿这个问题请教孙运璇基金会执行长史钦泰,他可以说是最有资格对这个问题加以评断的局中人,原因有三。其一:张忠谋回台接工研院院长时,史钦泰是工研院电子所所长(后来晋升为副院长、院长),半导体的研究团队就属于他领导的部门,台积电成立时第一批员工干部就是从该所移转过去的,后来张忠谋把他升任副院长,Morris自己升董事长时又推荐史钦泰当院长,他们两人在Morris刚回台湾的那几年,有充分的共事与默契。

其二:曹兴诚跟宣明智、刘英达创立联华电子之前,是电子所负责业务推展的副所长,跟史钦泰共事多年,联电创设过程中笔者观察史钦泰亦提供联电建厂过程中不少的协助。

其三:台湾在1980年代开始,由工研院顾问潘文渊计划下,曾草拟了首批半导体人才训练计划,推举数十人送到美国RCA接受职场场域的训练。曹兴程、史钦泰与台积电后来担任副董事长的曾繁城,都是这批送到海外培养半导体技术、营运中的团队成员。

因此,当笔者请教史钦泰执行长,到底「晶圆代工模式」是曹兴诚还是张忠谋创造的?这个问题时,他回答,其实这样的晶圆代工模式,远在台积电成立之前的5、6年,美国一位半导体专家写了一本书,里面有个章节就提到了,半导体晶片上中下游生产供应链当中,应该有「晶圆代工」这样营运模式的可能。

如果往前推溯,早在徐贤修担任工研院院长的时代,透过与美国RCA关系很好的工研院顾问潘文渊的牵线,工研院特别圈选了该院电子所一批电子人才去受训,这批人才分成两组,一组学半导体(晶片)设计,联发科创办人蔡明介就是其中一人,另一组学晶片制造,曾繁城、刘英达、曹兴诚就是其中几人。

当时美国较具规模的半导体整合(IDM)公司基于半导体是新兴的高科技,为保护营业机密都不欢迎国外科技人士来参观,更遑论代为训练了,唯独RCA为什么这么大方?原因有二,除了潘文渊的接引关系外,早期李国鼎担任经济部长时,RCA就是K.T(李国鼎)引进设厂的几家美欧跨国企业其中的一家,并且在台湾赚了大钱,算是欠K.T一份情,并且以老美当时掌握这个先进产业,人才技术遥遥领先的态势,RCA高层也不认为来这么些人这么短期的训练能带走什么技术!

在这种心态下,得以接纳台湾第一批半导体培训人才。却没想到这批人才的优秀与电子理论底子深厚,很快的吸收半导体产业供应链的关键概念,开启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开始。先是公家出资,由电子所几位要角曹兴诚、宣明智、刘英达创设了联华电子,接着3家华裔专家群在新竹科学园区创设他们的半导体公司。

那个时候,当红炸子鸡的全球半导体公司就是IBM、德州仪器(TI)、英代尔、RCA等几家,他们都是从晶片设计、制造、封装一条龙的所谓系统整合(IDM)型态公司,并没有所谓IC设计与晶圆生产分开的业态。当新竹科学园区3家归国专家们急着要政府协助投资成立工厂,政府又没有这么多庞大经费预算可以同时满足他们需要的当下,张忠谋适时的出现,阴错阳差的先接工研院院长,接着却创起业来。本来3家要的只是生产简单的消费电子类比IC技术,结果张忠谋却端出了高低端都可以共用生产的完整逻辑晶片生产技术。您说,这是不是天意?

据了解,当年这3家半导体新创公司需要的晶片生产也考虑采用联电的生产产能,但因为那几年消费电子晶片市场热卖。笔者曾报导联电一款装在娃娃玩具内的回声IC圣诞节前后,欧美市场热卖,联电产能供不应求,从这点来看,联电拨不出产能给3家园区新创半导体团队确实是极有可能的事,却也间接促成了台积电的诞生。

世纪大和解!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左一)与联电荣誉董事长曹兴诚(右一)相见欢。(图文/涂志豪)

回应前面的三点分析,既然,该书比起瑜亮情结的张曹两人纠缠多年的问题更早几年出现,不就说明了创始的主意,不是来自他们两人中的任一人。话说回来,经过多年后的2020年12月,工研院颁发奖杯给50年来对该院有杰出贡献的人士中,张忠谋、曹兴诚都获奖,两人也趁机适时的拥抱对手握手共贺,成为本事件争论多年,最完美的结局。

【本系列完】

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史话专栏欢迎书摘合作与历史相关文章、照片投稿。

本文节选自《台积电为什么神?:揭露台湾护国神山与晶圆科技产业崛起的秘密》,作者:王百禄,时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