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的「浪」与「潮」

中国人常说:「中华文明如万古江河奔流不息」。

但是你知道古人是怎样理解「大江大河」的吗?他们又如何描摹、记录文明呢?一个现代人又能如何与古画产生链接呢?

这个答案,《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来作答。这一季的主题「江河万古流」,是从长江、黄河发散,以诗画为载体,用现代化的文艺表达探寻中国文化的精神脉络。

然而我们讨论江河湖海,离不开一簇簇浪潮。

对于《诗画中国》来说,第一季影响力的「势头澎湃」,到第二季新内容的「波澜壮阔」,奔涌向前的是一波又一波的「诗画潮流」。

今天,1号化身「弄潮儿」,带领大家一起品味《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

上篇:不断革新的「后浪」

撒贝宁在开篇说道: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长江源于青藏高原,汇入浩浩东海。

《诗画中国》第一季就已经显露实力,在第60届「亚洲—太平洋广播电视联盟奖」颁奖典礼,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与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荣获「电视娱乐节目奖」,一个以「诗画」再现「大美中华」的经典IP受到国际认可。

收视和口碑的双重赞誉,加快了《诗画中国》自我突破的脚步,于是在第二季涌现出不断革新的「后浪」。

「浪打第一杆,主题更新鲜」。

对「江河万古流」最好的解读,就是透过「水脉」看「文脉」,首期节目以「母亲河长江及支流」为线索,用四幅作品开启了诗画的「文脉节点」。

被誉为明代「画状元」的吴伟,以一幅近10米长卷的《长江万里图》展现万里长江的雄浑壮阔,笔墨酣畅,挥洒纵横;「万里长江万首诗」,长江不仅是自然之河,更是中华文明的长河,贯穿古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人皆咏叹长江,赋予长江人文气息和历史底蕴。

沿着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江汉揽胜图》把笔触对准了两河交界水陆情境,黄鹤楼与晴川阁,一楼一阁隔江相望的景色与水景被收入画中,将九省通衢的「事物风貌」展露无遗,「水系」激活了长江汉江沿岸的「人文情怀」;

河水流经之处,也是文化融合之处。《蜀川图》从传统的长江发源地岷山画起,详细描绘了宋代川峡四路的山川、河流、城池风貌,是现存最早的巴蜀区地图;过蜀川,由长江想到李白,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人,正是在这样的山水图卷里,「中华文脉」被逐渐诠释。

来到长江中下游,《庐山高图》为长江的景致增添一抹雄伟色彩。「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高远的景色激发了开阔的心境,因而庐山也成为了诗人画家艺术创作的源泉,从水文到人文再到文脉,中国人独特的「诗画意蕴」被大江大河贯穿,中华文明在江河诗画中流传开来。

一路传承至今,「现代技术」给了诗画新的表达,于是「浪打第二杆,技术走在先」。

古人记录表达的方式多为描绘和吟诵,如今跨越门类的「艺术表达」促成了《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的技术突破,这一点在和主创团队的沟通里得到证实。

比如确定《长江万里图》的舞台主题「万里长江万首诗」后,创作团队选择「动画配音+实景舞蹈+诗词朗诵」综合展现的全新模式,力图呈现一场「长江音舞诗画秀」。

配音方面,邀请了创下央视40%收视纪录的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持人陈铎来朗诵配音;而舞台呈现,通过技术手段,让卷首的「文人携童子访友」情景「动起来」,进而转入实景中,应和着陈铎温暖有力地诗词朗诵,再现长江的万千气象与诗意。

可以说,这是一次「技术+艺术」的共融之作,一方面用技术还原了古色古香的画作场景,让名画有了生命,形式创新;另一方面,融合现代技术后的舞台给观众真实可感的综合体验,艺术打开了沟通古今的桥梁,体感创新。

因此,不断「革新」的后浪劲头,奠定了《诗画中国》独占鳌头的文化赛道地位,它是「传统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意趣」的集大成者,是新时代最有代表性的「诗画名片」,借此在文化类节目赛道一骑绝尘;

但是「创新的船桨」依然拨动,第二季最大亮点横空出世,「浪打第三杆,诗画手工班」。

节目打破原有的观演模式,创新设置「诗画手工班」代替观众席,营造出一种「画室氛围」,邀请当代艺术家、美术爱好者、非遗传承人、高校学生等,以现代人的视角进行「伴随式艺术创作」。

他们既是观众,同时也是创作者、参与者,贴合当代视角,用时尚的创意表达赋予节目「时代品格」与「时代温度」。

由此,我们看到了康震所说的「每个人都拥有参与历史的机会」,不同时代的品卷人,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前人画作,供后人欣赏。

所以,《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自然成为了「中华诗画图像志」中一个必不可缺的延伸——站在新时代、新视角下解读传统文化,与所有「后生」共同形成开拓创新的「后浪」,奔涌向前。

下篇:纵横拓维的「浪潮」

浪,是水流涌动;

潮,更像是惊涛拍岸。

《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便是「用创新造浪,用匠心造潮」,以三波浪潮证明「诗画IP」的「可触实感」和强大影响力。

第一波浪潮是「入画」。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表演嘉宾的艺术化演绎,以及主持人、开卷人、品卷人的解读,让经典名画变得可视可感,把复杂深刻的技法、雅趣脱俗的意境拆解得通俗易懂。

例如《庐山高图》的舞台表演中,演员张桐饰演的沈周,在梦里与李白、苏轼等大文豪同游庐山,得两位点拨识得庐山真意,让观众通过精彩的戏剧演绎,感受《庐山高图》的文化魅力。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讲解了山水画技巧,为表现出「高山仰止」的景象,作者沈周多用「密体」笔墨表达峰峦主干,兼具了纪实性和象征性;而画中站立的人物身份,也引发了主持人撒贝宁、开卷人张桐和品卷人范迪安的热烈讨论,思辨的火花四溅。

前有「沈周梦里会文豪」,后有「众人争辨画中人」,观众随着讨论仿佛走进诗画意境与历史场景之中,传统文化瞬间有了温度,不再「曲高和寡」。

而第二波浪潮是「破圈」。

既打破了年龄圈层——

据创作团队透露,「诗画手工班」的人员年龄不设限,从4、5岁的孩童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只要热爱诗画艺术、有创作才能都可进入;成员身份也非常多样,有八大美院的在校生,传统「非遗」大师,民间绘画「大神」,网络艺术创作自媒体博主等,以此彰显手工班的包容度,带动全民「诗画创作热」。

比如围绕《江汉揽胜图》的手工班作品,在武汉出生、成长的插画师吴尧对家乡怀有浓烈的情感,他创作的《江城随笔》将撒贝宁和曾黎融入其中,用十分可爱的笔触再现了武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希望通过极具现代感的插画作品,完成对《江汉揽胜图》的致敬。

又跨越了艺术边界——

江河画作的呈现形式不仅限于绘画,也会用3D打印、VR作画、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羊毛毡、粘土裱花等新潮的艺术表达方式。

明代画家吴伟以近十米的长卷画出了他心中的「长江万里」,手工班成员翟云川也创作了一幅非常惊艳的「新时代长江万里图」。

他以200米长卷绘制了从长江入海口到四川宜宾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时五百多天,途经上海、安徽、湖南、湖北、重庆等城市,足迹遍布长江的上中下游。

所以融媒体时代,「手工班」成员身份的多样性,转化为节目在大小屏传播上的优势;而不拘一格的「艺术形式」打开了传播路径,各种门类的新旧艺术交会共融,让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人产生共鸣,赋予诗画新时代解读,让中华文化解读和传承走得更宽。

目光放远,第三波浪潮是「出海」。

一方面,《诗画中国》把「美育」理念带入大众审美,为加强文化自信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统计,截至《诗画中国》第一季收官,节目全网共计收获427个热搜热榜,相关话题总阅读量累计超26.3亿,全网视频播放量累计达3.1亿;文艺界媒体、专家和受众更是给出超高评价,直指《诗画中国》以诗情画意尽展大美中华,成为展示「中国美学」的重要窗口。

另一方面,《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影响力和传播度再度加强,增加更多「IP衍生」。

所以第二季,制作团队不仅在节目中增设了「手工班」的环节,邀请艺术爱好者以自己擅长的形式对于经典绘画进行再创;

同时希望通过开设《诗画中国》线下数字展,打造「诗画中国」文创产品等方式,让传统美学赋能日常生活,让节目以更生动,更可感的方式触达受众,激发全民乃至全世界的「品味诗画文化热潮」,一起做传统文化传承者、传播者,共塑诗画中国新乐章。

1号结语

《诗画中国》的成功,来自对节目「高品质的把控」和「深远价值的探求」。

诗画合璧,气象万千。艺术与现实交相辉映、互相影响,创造了人文风貌,形成文化积淀。

从第二季来看,对于诗情画意,节目既呈现出清爽的「恢弘大气」,也有叠印了艺术家和文人目光的「人文记忆」和「美学历史」,用现代的语言拉近诗画和当代人的距离,以新的视角、概念唤醒古代的「画语」。这也是文化类节目应该有的底气、信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