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奇觀「改回」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與土耳其的千年之爭

土耳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已经有约1,500的历史。日前,土耳其政府决定将现为博物馆的圣索菲亚「改回」清真寺,引发国内外舆论哗然。 图/flickr@mojografie

原本以博物馆的身份对外开放参观的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在7月10日由土耳其国家最高行政法院公布判定:1934年的「圣索菲亚清真寺转换为博物馆」决议无效。换句话说,圣索菲亚大教堂将无法再以博物馆的身份对外开放,而是必须恢复成「清真寺」。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土耳其舆论与国际社会的反弹声浪,无论从历史角度、国际观感或实质观光收入来看,取消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博物馆身份,对土耳其来说有害无益。

拥有近1,500年历史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曾经扮演多种不同身份的宗教建筑,每个时期的转变都代表着当时国家社会或意识形态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也是圣索菲亚大教堂这次「变回清真寺」决议确定后,立刻引发国际热议的原因。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守护者」Gli,已在教堂内外逡巡守护这座历史宗教建筑,将近15年。在Gli身后,可以见到圣索菲亚建筑内部,独特标志性的阿拉伯文字大圆盘。 图/法新社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历史

翻开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历史,可以分成:大教堂时期(Megale Ekklesia)、狄奥多西二世时期(Theodosius II)、查士丁尼大帝时期(Justinianus I)、清真寺时期与博物馆时期。

大教堂最早由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兴建,约在4世纪完工。君士坦丁大帝统一罗马帝国后,将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但君士坦丁大帝在收复东罗马地区后意识到,国内的基督教势力正逐渐扩大,已经无法像先前统治者一样,用强硬手段限制基督教徒。

君士坦丁大帝于是顺应民意,颁布《米兰敕令》,赋予人民拥有自由信仰基督教的权利,此后下令兴建今日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前身教堂(东正教)。但第一时期的大教堂在之后的人民暴动中几乎全部毁损,直到西元415年时,才在狄奥多西二世的命令下完成原址重建。

第二时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沿用了原本木头屋顶的建材设计,但没过多久也逃不过被暴动群众烧毁的命运。西元6世纪,查士丁尼大帝决定重建大教堂。根据记载,查士丁尼大帝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精挑细选帝国各地高品质的建材、用了上万名工人与上千人的工程师,打造出更加雄伟的建筑。

圣索菲亚及其前身建筑,一开始是作为东正教教堂而诞生。图为圣索菲亚内部的基督宗教壁画,中间为抱着圣子耶稣的圣母玛丽亚,左为捧着圣索菲亚的查士丁尼一世,右为捧着伊斯坦堡城市的君士坦丁大帝。 图/维基共享

查士丁尼大帝蓝图下的圣索菲亚,大致确立了今日该建筑的主要外观。标志性的圆顶设计,直径约67.7公尺,高度55.6公尺,具有浓厚的拜占庭风格,同时采用当时最新的建筑技术。查士丁尼大帝会投入如此多心力建造圣索菲亚大教堂,主要原因是当时帝国的国教为基督教,他希望透过基督教会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

一直到十字军东征前,圣索菲亚大教堂都是东正教最重要、也最为雄伟的教堂。1204年,十字军攻下君士坦丁堡后,十字军的领袖鲍德温一世(Baldwin I)建立拉丁帝国、接管君士坦丁堡,此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也就从东正教教堂转变为罗马天主教教堂。这也是圣索菲亚作为宗教建筑,其身分的第一次剧烈转变。

但作为罗马天主教教堂的身份只持续不到100年,圣索菲亚大教堂就被拜占庭帝国的贵族——巴列奥略家族——所推翻。巴列奥略家族重新拿回君士坦丁堡的治理权,延续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圣索菲亚大教堂再度从罗马天主教教堂转回东正教教堂。但不论在拜占庭帝国或拉丁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堡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权者忙于抵御外敌,并未对圣索菲亚大教堂进行特别修建或扩建。

而圣索菲亚大教堂从基督宗教,转变为伊斯兰教的宗教场所,则要等到1453年,信奉伊斯兰教的鄂图曼军队在穆罕默德二世(Fatih Sultan Mehmet)的率领下攻进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随之灭亡,圣索菲亚大教堂才从教堂转变为清真寺。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拜占庭帝国随之灭亡,圣索菲亚大教堂从教堂转变为清真寺。 图/维基共享

19世纪时的圣索菲亚清真寺画作。 图/维基共享

对于拜占庭帝国所留下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穆罕默德二世没有破坏异教建筑,反而在维护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的基础上,加上伊斯兰教的元素。穆罕默德二世先是在教堂里增设朝向麦加方向的朝拜壁龛,并加上第一座木头唤拜塔,如今大众所熟知、耸立圣索菲亚大教堂四周的四座唤拜塔,则是在其后历任苏丹的任期间陆续建造完成。

伊斯兰教教义里禁止偶像崇拜,改成清真寺后的教堂必须去除原本的基督故事壁画。1506年,鄂图曼帝国第八任苏丹——巴耶济德二世(Bayezid II)没有完全破坏基督壁画,而是下令将教堂内部各种基督宗教人物画像的马赛克壁画,以石灰覆盖遮掩,也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迹。

不过圣索菲亚也不是一下子就从教堂转变为清真寺,像是礼拜用的盥洗亭与礼拜时间房(用来确认每天礼拜的时间),就是到了18世纪才纳入建设。与其他清真寺不同的,圣索菲亚清真寺的大堂里,特别挂有6个直径约7.5公尺的大圆盘,大圆盘上以书法书写而成的阿拉伯文字,分别代表着真主阿拉、先知穆罕默德与其他几位哈里发的名字。

在鄂图曼帝国时期,圣索菲亚清真寺是宗教节日、每日五次礼拜和伊斯兰圣夜时重要的宗教场所。直到鄂图曼帝国灭亡、凯末尔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后,才在1934年将圣索菲亚清真寺改为博物馆,耗时多年的修复后,才让原本被石灰掩盖的基督教壁画重见天日,开放让世人见证一座兼容不同宗教文化的世界遗产(90年代末,圣索菲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鄂图曼帝国灭亡、凯末尔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后,在1934年将圣索菲亚清真寺改为博物馆。图为今年5月29日,鄂图曼帝国征服伊斯坦堡的567周年时,圣索菲亚内举行的穆斯林祷告仪式。 图/美联社

▌1934年的博物馆决议

凯末尔将圣索菲亚清真寺改为博物馆,背后很大的原因是——当时凯末尔致力于建立一个抛开鄂图曼时期包袱、政教分离的土耳其共和国,并且在外交政策上倾向西方,推行各种现代化政策。而促使圣索菲亚清真寺转变为博物馆的契机,是来自于美国民间组织「美国拜占庭协会」。

美国拜占庭协会在1930年代向凯末尔提议,重新让圣索菲亚清真寺里的基督画像重见天日,当时希望与美国拉近关系的凯末尔便接受这项提议。但伊斯兰教教义禁止偶像崇拜,如果想让基督宗教人物的壁画重见天日,就必须为圣索菲亚找个合理的身分,这个身分就是博物馆。在凯末尔的建议下,当时内阁政府以「政令」的方式,在1934年下达「圣索菲亚清真寺转变为博物馆的命令」。

今日土耳其国内有部分凯末尔拥护者认为,当年凯末尔的决定其实并不是出于讨好西方,而是认为土耳其共和国不仅仅只是承接了鄂图曼的文化历史,也承载着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的拜占庭帝国文明。所以对凯末尔来说,圣索菲亚的用途不应该偏向清真寺或教堂,而应该是属于全体人类的文化遗产,所以才改成博物馆。

但从当年的政治实际面来看,刚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不仅需要彻底改头换面,也需要与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保持良好关系,将圣索菲亚清真寺改成博物馆,确实可以让土耳其创造出尊重多元文化的国际形象。

圣索菲亚清真寺改为博物馆,很大原因是——当时凯末尔致力于建立「政教分离」的土耳其共和国,并且在外交政策上倾向西方,推行各种现代化政策。 图/美联社

圣索菲亚的身份从清真寺转变为博物馆后,土耳其社会上几乎没有质疑或反对声音。直到2005年,保守色彩浓厚的民间组织「土耳其古迹与环境服务协会」才提出1934年决议无效的请求诉讼。但当时这个请求被拒,之后在2008年、2016年再度试图闯关,但依旧被国家最高行政法院所拒绝。

直到2020年的5月29日,同时也是鄂图曼帝国征服伊斯坦堡的567周年,圣索菲亚博物馆是否要回到清真寺的身份?再度成为社会的讨论话题。对于土耳其人来说,鄂图曼帝国征服伊斯坦堡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成就,因为这代表着伊斯兰教的力量打赢当年的东正教,加上伊斯坦堡又是很难攻略的城市,所以土耳其历史都会强调这段荣光,而代表着这段历史胜利的象征,就是圣索菲亚清真寺。

每年征服周年到来时,圣索菲亚的话题就会跑出来,加上厄多安政府开始带起讨论度、声称当时一党独大政府下的决议合法性不足,现在改回来才是合法状态;向来诉求恢复鄂图曼荣光的土耳其古迹与环境服务协会,也趁势于今年再度提起诉讼。

7月10日,土耳其国家最高行政法院公布判定:1934年的「圣索菲亚清真寺转换为博物馆」决议无效。厄多安政府也随即决定将圣索菲亚博物馆改为清真寺。 图/美联社

▌圣索菲亚博物馆「改回」清真寺?

根据土耳其官媒《安纳托鲁通讯社》(AA)的说法,诉讼主张依据为〈欧洲人权公约第11条〉保障人民集会结社的自由。协会主张声称,需要尊重当时负责管理圣索菲亚的「穆罕默德基金会」的意志——也就是圣索菲亚「一直以来」都作为清真寺使用的习惯——所以当年凯末尔政府直接下令改变该建筑物的使用目的,是无效命令。

而这次国家最高行政法院一改过去的态度,判定1934年政府决议无效,厄多安政府也立刻决议圣索菲亚博物馆改为圣索菲亚清真寺,其管理权也由原本的文化观光部转交政府宗教部。

决议正式出炉后,土耳其政府火速公布:圣索菲亚清真寺第一次的礼拜将在7月24号举行。宗教部部长艾尔巴许(Ali Erbaş)表示,当天正好也是《洛桑条约》97周年,是土耳其成功抵抗西方列强的胜利条约,象征着土耳其的独立与自由。但看在反对派眼里,政府将圣索菲亚改回清真寺的举动,完全违背凯末尔的想法,只是执政党想稳固国内保守派票仓的政治行为,对于维护人类共同历史遗迹上毫无帮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圣索菲亚清真寺决议后警告土耳其政府,此举或会影响圣索菲亚的世界遗产价值。希腊与俄罗斯的东正教教会,也对土耳其政府的决定表示不满。素为「历史世仇」的希腊表示,土耳其改变圣索菲亚的身份不仅影响土希两国关系,更会影响土耳其加入欧盟进度。

希腊、俄罗斯都对此决议表态不满。图为法院决议出炉后,希腊民众挥旗抗议。 图/法新社

但加入欧盟早就不在土耳其的外交计划中,面对国内外排山倒海而来的批评,厄多安政府强调,改回清真寺是还给圣索菲亚合法的身份,圣索菲亚并不会因为变回清真寺就失去世界遗产的意义,因为她「本来就是清真寺」(但这也忽略了此前作为基督宗教教堂的功能与历史)。

圣索菲亚清真寺对全体穆斯林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建筑,对全体的土耳其人来说也象征着鄂图曼土耳其征服伊斯坦堡的重要进展。土耳其政府同时承诺,未来圣索菲亚清真寺一样会对所有游客开放,但比照国内其他清真寺,免费开放,不再收取原本每人100里拉(约420台币)的门票。礼拜区将与游客参观区分开,圣索菲亚内部的人物画像也承诺不会做任何更动。

虽然外界多半认为厄多安是借由改变圣索菲亚的博物馆地位,来获得国内保守派支持,以拉擡执政党在伊斯坦堡与安卡拉两大城市败选的声势,但实际上保守派是否买单还是未知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圣索菲亚的身份转变,已经引起国内世俗主义拥护者的强烈不安。世俗主义可以说是土耳其社会的普世价值,厄多安一再地拿宗教当操作民意的工具,恐怕将适得其反。

从国际政治来看,近年土耳其与美国、欧盟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土耳其在外交上转向阿拉伯与中东国家,致力于成为「伊斯兰世界中的意见领袖」。这或许是现阶段最符合土耳其外交利益的方向,但也反过来促使厄多安政府推行更多带有伊斯兰保守色彩的政策。在面对国内经济问题与国外外交压力下,也让各界持续关注,执政的正义发展党是否还能保持带有「温和派伊斯兰色彩」?

索菲亚的身份转变,已经引起国内世俗主义拥护者的强烈不安。世俗主义可以说是土耳其社会的普世价值,厄多安一再地拿宗教当操作民意的工具,恐怕将适得其反。图为在圣索菲亚外围,举旗欢呼着将「改回」清真寺的土耳其保守派民众。 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