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还存在这样一种深刻的爱

导演张岩

在拍摄《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时,邱泽和郎月婷两位主演的深情演绎让导演张岩频频泪目,“他俩在镜头里流泪;我在镜头外哭,真是一场‘沉浸式’拍摄。喊‘停’之后,我们三个人就各自静立,用纸巾拭泪,沉默持续了整整一分钟。”

电影《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于近日上映,目前票房超8000万元。导演张岩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希望观众在感受这段凄美爱情的同时,能够深刻体会到缉毒警察的艰辛与付出,“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传递出‘天下无毒’的愿景,这正是我拍摄此片的深层意义。”

改编

希望书粉和普通观众都喜欢

电影《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由张岩执导,邱泽、郎月婷领衔主演,李孝谦、邢佳栋、柯达、王道铁主演,董博睿、甘昀宸友情出演。电影改编自作者Twentine发布在晋江文学城的同名小说,在豆瓣获得8.7的高评分。今年恰逢小说发表第十年,这个超人气IP也在近百万人的千呼万唤中被首次搬上大银幕。

影片讲述了腿有残疾的出租车司机陈铭生(邱泽饰)偶然遇见了性格清冷的文物修复师杨昭(郎月婷饰),陈铭生隐忍克制的性格令杨昭充满好奇,两人逐渐陷入一段不可自拔的爱恋。随着感情加深,杨昭始终觉得陈铭生对自己有所保留,终于在一次旅行中撞破他是卧底缉毒警的秘密,二人的感情再次面临选择,这份汹涌悸动的爱,能否抵挡住命运的捉弄?

张岩向北青报记者透露,制片人推荐他看了这部小说,“我通常在阅读完别人推荐的书或观看电影后,会立即与朋友分享感受。但这次,我在读完小说近一周后才与朋友讨论。小说的后劲太大了,我担心自己立刻讨论会失去客观性。这部作品既感人又令人心痛,余韵悠长。我很想通过银幕让这个故事触达更广泛的观众。”同时,他也坦承自己深有压力,不知道小说影视化后,能否让观众满意。

将热门IP小说改编为电影,一大挑战在于原著粉丝的接受度。张岩对此表示,他在拍摄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区分观众群体,无论是原著粉丝还是新观众,他都希望电影能够触动人心,“好故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吸引力,无论是书迷还是影迷。”

张岩在改编过程中也保持了对原著的尊重,在男女主相识相遇相爱的故事脉络上遵循原有设定:“小说中两位主角的故事和情节已经非常丰富,我的主要工作是将这些精彩内容呈现在银幕上。希望无论是原著粉丝还是普通观众,都能接受并喜欢这部电影。”

创作

大胆采用台词前置手法

张岩认为,小说中“好东西”的精髓有两点,这也是他在电影中着力捕捉和呈现的要素,“首先,是两位主角之间的虐恋。许多国产爱情电影会聚焦于较为年轻的主人公,而这部小说描绘的是两个成熟成年人之间的爱情。其次,主人公陈铭生不仅是出租车司机,还是卧底缉毒警察,这一层面的故事同样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因此,在电影制作中,我特别注重这两点的展现。至于其他,比如电影的节奏和镜头运用等技术问题,都是为了保证故事的流畅和视觉的吸引力。”

唯美的爱情与卧底缉毒警身份,这两个元素在故事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平衡两者的比重,也让张岩反复斟酌。最终,张岩决定采用交错叙述的方式,巧妙地将两个世界融合——既展现了卧底缉毒警身份,又描绘了两人间深刻的情感纠葛。

此外,张岩还在电影中进行了一项大胆创新:“在陈铭生谈论日出、杨昭谈论日落的两场戏中,我采用了台词前置的手法。剧本里,他们在海边有一大段对话,但我在之前的镜头中就已经让他们说出了这些台词。也就是说,在画面真正到达海边之前,观众已经听到了海边的对话。陈铭生偏爱日落,因为白天他必须伪装成毒贩,只有夜幕降临,才能恢复警察的身份。我设计了这样一段戏,希望通过日出日落的对比,映射出陈铭生卧底警察的身份转换。至于杨昭独自等待的痛苦,我采用了类似分屏的手法,让两人在不同的场景中同时出现,这样稍微减轻了他们之间的割裂感。”

拍摄过程中的另一个挑战是小说中丰富的心理描写,“将这些心理活动转化为影像非常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剧本上做出调整,并通过演员的表演和他们的状态,尽可能地用镜头捕捉并表达出角色当时的情感。”

角色

在拍摄前做好万全的准备

对于《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的主演,张岩强调了“演技派”的重要性。在选择演员时,他看重的是演技和气质的匹配。

张岩透露,邱泽和郎月婷的作品他都看过,“当我决定接手这个项目后,重新细读了小说。随着故事的深入,陈铭生和杨昭的形象、言谈举止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那时,我心中浮现的正是这两位演员的身影。”

邱泽曾经在《当男人恋爱时》中扮演一个本性善良的小混混角色,他在收取保护费时遇到家境困难的人家,不仅没有收到钱,反而慷慨解囊。张岩说:“这与陈铭生有几分相似,他们都是用最狠的言语掩盖最温暖的心。这部电影充分展现了邱泽的多面性,包括他身上那种独特的破碎感,这与我心目中的陈铭生完美契合。”

在影片中,杨昭是一位文物修复师。张岩觉得郎月婷作为钢琴演奏家,自带艺术气质,这与角色非常契合,“在表演或台词上,我们总可以在围读剧本和拍摄时进行调整。但如果缺少了那种气质,我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来,所以我在选择演员时,更看重他们天生的气质。”

张岩习惯于在拍摄前做好万全的准备,“我倾向于在开机前就把一切能确定的事项都敲定,比如角色的性格特征。一旦前期达成共识,表演时自然水到渠成,演员的表现也会更加精准。”

邱泽和郎月婷也为角色做了长时间的准备。“邱泽研究了许多缉毒警察的案例,我们还提供了一些相关资料。因为角色的腿部有残疾,邱泽特意去观察和接触残疾人。我们在他的鞋里装了特制的钢板鞋垫,让脚部无法活动。脚踝部分也缠上了绷带,并插入了类似鞋拔子的支撑物,使他的步态更贴近人物。”

张岩特意为邱泽设计了一种缓慢而审慎的台词处理方式:“因为他是卧底,绝不能有任何言语上的失误。一旦说错话,不仅会危及自己的生命,甚至可能破坏警方多年的抓捕计划。所以,他必须在脑海中仔细过滤每一句话,深思熟虑后再开口。”

郎月婷则在开拍前观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并参加了文物修复课程。张岩告诉北青报记者:“在拍摄期间,我们请了两位当地博物馆的专家,郎月婷学到了很多专业术语。拍摄时,老师们会在现场监督,确保每一个动作都专业准确。”

张岩表示,前期的准备工作让演员更为投入,“有时候,演员已经完成了既定的表演,但我看到他们情绪还没有出来,就让摄影机继续拍摄,耐心等待。因此,成片中保留了许多我们在排练时未曾预料到的即兴火花。”

拍摄

记录现实保留故事原貌

原著小说被读者称为“虐恋文学天花板”,改编成电影如何处理这种“虐”?张岩表示,他并没有预设要让观众流泪或保持坚强,“我希望通过电影传达两点:一是让观众了解,世界上还存在这样一种深刻的爱;二是每多一个人了解陈铭生的故事,我们离实现‘天下无毒’的理想就更近一步。”

提及电影中令人难忘的一幕,张岩回忆起了火车上的一场戏,“这段情节不仅涉及两人的情感纠葛,还触及陈铭生的秘密身份。即使在爱人面前,他也必须保持隐瞒。杨昭后来问他,‘你是好人还是坏人?’陈铭生回答,‘我是好人’。虽然没有剧烈的冲突,但这场戏却承载了很多深层内容,只能通过两位演员的表情来传递这些复杂的情感。”

今年是原著小说发表十周年,张岩在改编时考虑过是否要让故事更贴近当下的生活?“我最初有过这样的想法,但后来觉得不太合适。那个年代的出租车还很陈旧,他们用的手机也不是智能手机。这个故事发生在过去,那时恋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像现在这样直接和便捷,他们的感情更加纯粹。所以我决定保留故事的原貌,没有微信,只有打电话和发短信,还会乘坐绿皮火车。”

在整部影片的基调上,影片也很质朴,避免过度设计唯美画面。张岩说:“我和摄影指导讨论过,我们想用一个更真实的视角来捕捉、记录这两个人的故事,希望观众在观看时,感觉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两个人,不想让影片和观众之间有距离。只有这样,角色的情感和故事才能真正触动观众。”

谈及未来的拍摄计划,张岩表示自己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电影类型。“只要故事能打动我,让我有冲动想要分享给他人,那就是我想拍摄的电影。”

文/本报记者肖扬统筹/满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