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查核記者養成術(上):改革政治報導!

「作为记者,我的目标不是让政治人物停止说谎,而是强化民主体制。」 图/美联社

去年美国大选后,我曾在〈事实查核——「后真相」时代,第四权的进化〉一文中介绍「政治事实查核」,并引用美国传播学者Lucas Graves的观点:

政治事实查核是一个针对政治新闻报导的改革运动。

这个观点来自Graves于2016年9月出版的《Deciding What’s True: The Rise of Political Fact-Checking in American Journalism》,该书探讨美国政治事实查核的兴起,透过长达五年的田野调查、访谈与文本分析,详细描述与剖析事实查核记者的日常工作,包括如何从海量资讯挑选查核对象、如何寻找可靠资料与专家、如何采访与撰写报导、如何评定言论的真假、如何操作评分量表,以及事实查核记者如何回应外界批评。

作为一门技艺、一个新闻类别,与一项改革运动,事实查核提供读者绝佳的位置,来观察专业记者怎样理解与实践客观报导、不同媒体间的连结和媒体环境的变迁,以及在当下分裂破碎的公共领域,大众如何(或如何无法)形成共同认知的事实。

结构安排上,该书首先概略描绘美国事实查核圈的地景,简介美国三个最著名的专业事实查核媒体——《Factcheck.org》、《PolitiFact》、《华盛顿邮报》的 Fact Checker专栏——并分析事实查核的知识基础,与事实查核记者每日面对的难题;接着透过上述三大事实查核媒体的日常工作模式,具体解释事实查核的操作,最后将焦点转向事实查核机构与政治人物、大众与其他媒体的关系,并探讨事实查核操作的极限。

有鉴于事实查核在近一年的台湾,是个不温不火,却会冷不防出现在新闻与舆论的关键词汇,因此,本文旨在透过爬梳Graves的专书,推动对事实查核的进一步认识。

《华盛顿邮报》拥有美国国内著名的事实查核专栏。 图/美联社

▌事实查核也有分吗?

首先,谈到事实查核,你想到的是哪种事实查核?

大家或许最先联想到的是新闻媒体在稿件刊出前,针对稿件内容进行纠错与校对的编辑,查证受访者真的有被记者采访、受访者的话被正确引用、写在稿件中的事件确实曾发生等等。这种事实查核被称为「内部事实查核(internal fact-checking)」,在美国新闻界历史悠久。其中,《纽约客》杂志内部事实查核的精细程度在业界为人称道。

不同于内部事实查核查证的对象是自家记者,「政治事实查核(political fact-checking)」关注的对象是记者常报导的对象——通常是政治人物、社会有力人士、专栏作家或名嘴的公开发言。此外,当内部事实查核的目的是从稿件中删除不正确的事实, 政治事实查核的目的则是让大众注意到公开发言是否真确、是否有歪曲脉络,从而达到公民知情(informed)的作用。

「政治事实查核」关注的对象是记者常报导的对象——公众人物。图为川普去年11月就任后提出的内阁名单。 图/美联社

▌不是要打脸政治人物:我们为什么要做政治事实查核?

Graves指出,科技进步是政治事实查核的重要推手。随着网路兴起,媒体不再是资讯唯一的通路,旧有的中介者与新闻事实守门人角色随之消失。当新闻媒体不在是大众通往公领域的唯一渠道,不再能替大众过滤资讯、决定什么是新闻,而网路兴起后伴随的是不实或被扭曲的资讯的泛滥,事实查核记者主张政治新闻报导必须更进取,从「决定什么是新闻」进化为「帮助读者厘清何为真确」。

政治事实查核之所以被Graves视为针对政治新闻报导的改革运动,在于它企图修正「这个人说那个人说」(he-said-she-said)的报导习惯——也就是不管两造当事人说辞是否合理,仅一字不漏呈现两造说辞,最后交由读者决定;以及「政治马戏秀」(political horse race)的取材角度——政治报导中专注谁上位谁倒台、谁民调领先谁落后、竞选秘辛、政坛奇闻等。

事实查核记者认为,前者的问题在于将两造当事人不论是否合理的说辞,给予不应当的同等份量,而后者的问题在于使真正影响投票公民的议题或政策不获应有的重视。不满前述问题的记者希冀透过政治事实查核,复兴新闻「追求真相」的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人说那个人说」是遵循当代美国新闻的重要信条「客观报导原则」所发展出的报导手法,其中一个目的在于管理新闻报导的政治风险。

由于挑战官方公开言论的新闻,意味着推进一方的说法并压倒对方,使记者难以将自己与抱持立场的政治行动者做清楚划分,容易被对方扣上「不客观」、「带有偏见」的帽子,因此「这个人说那个人说」的引用两造说法的报导方式,恰恰就在避免这种被抹黑的政治风险。

不过,即使政治事实查核企图修正「这个人说那个人说」的报导方式,改革政治报导,它并没有要把客观报导原则全盘推翻,目前或许也无力这么做,而是重新诠释、更新对何谓客观的理解。

由于挑战官方公开言论的新闻,意味着推进一方的说法并压倒对方,使记者难以将自己与抱持立场的政治行动者做清楚划分。 图/路透社

政治事实查核受到客观报导原则的拘束,反应在事实查核记者对公众解释政治事实查核时的保留态度,以及专业记者如何理解记者的角色。如前述,事实查核记者公开对大众陈述的目标,不在于透过政治事实查核改变大众想法和扭转公共讨论方向,或者阻止政治人物说谎、断章取义,也不包括打脸政治人物、令其难堪。

Graves引用《PolitiFact》创办人Bill Adair的这段话,表示事实查核记者的任务是使公民知情(inform the public),至于改变必须来自接受资讯后的公民:

事实查核记者,或者大部分专业记者,将记者的角色理解为一面镜子,如实地呈现现实中发生的事情,不去影响现实的行进轨迹。美国Vox Media创办人Ezra Klein在一个访谈曾说:

所谓不愿影响现实的行进方向,不是指媒体不想伸张公义、改变对公共利益有害的人事物,而是媒体不希望因为一则自己的报导而改变一场选举的结果;它们不愿背负这个责任。

然而,媒体与其报导的现实不可能如理想状态般完全分离,媒体的每一则报导都在改变现实。这对媒体来说仿佛一个潘朵拉的盒子,或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因为这相当于承认,媒体并非持平客观的第三方,而是一个行动者,媒体的每一项举动都有政治意涵,而这令媒体不安。

「媒体并非持平客观的第三方,而是一个行动者,媒体的每一项举动都有政治意涵,而这令媒体不安。」 图/路透社

▌「只查核事实,不查核观点」:如何操作事实查核报导?

一则政治事实查核报导的产出,始于(一)选定查核目标;接着(二)搜集相关资料、进行采访,最后(三)分析整理后撰写报导;如果有采用评分量表的媒体,会接着在评分量表上给定分数。以下将略述前三个步骤。

查核目标该如何选定?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方面回答:

Graves指出,美国三大政治事实查核媒体查核对象的共同点,都将主力放在查核政治人物的公开言论,不同之处则在是否查证媒体人士的公开言论。目前只有《PolitiFact》透过旗下《PunditFact》频道来查核名嘴、专栏作家与社论写手的公开言论。

尽管查核对象略有不同,三大事实查核媒体都以「只查核事实,不查核观点」为基本原则。譬如,时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罗姆尼(Mitt Romney)曾批评欧巴马政府在2009年金援陷入困境的汽车工业,声称应该让汽车制造商申请破产,才是比较好的作法。对事实查核者而言,这是无从查核的个人观点;反之,罗姆尼声称欧巴马曾经承诺要将失业率保持在8%以下,便是足以查核的言论,因为这是一项可以被验证的事实。

在公领域中谁应该接受事实查核的检验? 图/法新社

在众多满足查核条件的公开言论中,记者如何选择?

Graves指出,如同一般新闻记者,事实查核记者也以「新闻性」作为选定查核目标的判准。「事实查核记者关注针对重要政策的公开陈述、政治人物的发言,以及任何造成争议或获得媒体关注的议论。」不过,事实查核记者不会处理「一时的失言或是说错话」,因为事实查核记者的任务「不包括羞辱性地打别人脸。」

此外,事实查核记者也会考量一般读者的需求,来判断某公开言论或议题是否会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华盛顿邮报》的事实查核编辑Glenn Kessler曾说:

因此,Graves指出,事实查核报导不仅带有「问责」的性质,也包含着「解释」的特性。事实查核记者在选取查核目标时,最重要的考虑事项就是平衡性,也就是说——以美国为例——不能单单查核民主党人或共和党人,必须两方都查核。

然而,以上只是选择查核目标的原则。当原则转为行动时,事实查核记者实际的工作变得更加广泛,包含「建立自己的资讯来源系统,包括订阅推特、脸书专页、Youtube频道、电邮群组、政党与政党相关网站、政治新闻网站等等」,以及「地毯式地阅读报纸、新闻稿、演讲辞、国会听证会证词、电视与广播访问逐字稿」,还有「听打(transcribe)选举广告、竞选影片、辩论、记者会、访问、演说以及相关的活动,以做出逐字稿。」

事实查核记者从上述工作中搜罗可供查核的言论。根据Graves田野调查的亲身经验,这道工序「比想像中困难」,因为读完上述素材后,「能用来查核、相对重要且能引起兴趣的事实其实不多。」

搜罗可供查核言论的素材,是件「比想像中困难」的工程。 图/路透社

选定拟查核的公开言论后,下一步是资料搜集与采访。这个工序通常始于联络被查核言论的原发言者或作者,提供解释的机会。这么做有三层用意:一方面是达到新闻公平性的要求,让持份者有权利发声或澄清;另一方面是透过该人的回应,让记者可以回溯该公开言论中被检视的事实的出处,以及找到进一步参考的可靠文件,与应该采访的学者专家。

Graves指出,「绝大多数调查政治性表述的关键一步,便是在寻找该表述的出处,及其如何在媒体、政治网络中散播。」做出公开言论的人必须拿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论述,因此,联络被查核言论的原发言者或作者,可以帮助记者掌握报导的切入角度,以及提供后续调查的基础。

最后一个用意,除了在提醒进行事实查核的记者,必须抛弃成见或预作的假设,保持开放的态度,也在拮抗记者——特别是从事调查报导的记者——所拥有的「先累积很多证据,然后访问做出被查核的言论的人,企图在访问中得到一个『逮到你了』的时刻」的直觉反应。Graves指出,前述报导方法在专业事实查核被视为不公正且不科学。

事实查核记者通常会采访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支持记者对被查核言论真确与否的判定。这个工序有两个重要原则:尽可能采访独立、无政治联系或无特定立场的消息来源,或是采访数个较具立场代表性的消息来源,并寻找交集——这种常见的手法在新闻领域被称为triangulate the truth。

而在撰写报导时,必须公开透明地列出记者参考的公开资料,并揭露记者采访的消息来源。这种采取这种公开透明的报导撰写方式,除了是在满足读者知情权,让读者自己决定是否同意事实查核的判断之外,也是事实查核记者展现客观的取径。

政治报导的改革之路并不简单,相较于只需陈述、传达事实的记者,作为必须解决事实争议,决定何者真确的「事实查核记者」所处的报导视角,以及所面临的书写限制,其实远比外界想像的复杂与困难。

(延伸下篇/事实查核记者养成术(下):事实查核报导就很客观吗?)

「长远而言,不管『事实』有多糟、多难看,都不会比『谎言』来的危险」。图为《华盛顿邮报》前行政编辑本·布莱德利(Ben Bradlee)留在编辑室墙上的忠告。 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