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医保药品耗材将开展追溯码扫码入库工作

本报记者 张悦 曹学平 北京报道

通过扫描追溯码,医保药品、耗材的来源和去向将“一览无余”。

10月29日,国家医保局举办全国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采集与应用情况发布解读活动。《中国经营报》记者在活动现场了解到,今年4月起,国家医保局开始实施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工作,截至10月28日,全国已归集药品耗材追溯码数据31.27亿条,涉29.68万家定点医疗机构,49.72万家定点零售药店。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年底,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扫码入库工作。

什么是追溯码?据了解,药品耗材追溯码一般以条形码或二维码的形式,印制在药品和医用耗材的包装上,是药品和医用耗材的唯一身份标识,相当于“身份证”。

对购药者而言,通过追溯码,可以知道这盒药从哪里生产、销售到哪里去、是否经过药贩子插手,有效避免购买到假药、劣药、回流药。一位参加活动的药品生产企业代表也向记者表示,通过追溯码,可以对药品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进行监管,有效打击假药。

对于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数据采集工作是否会增加企业成本?贵州省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医保药耗智能追溯采集的过程中,贵州省的“三码合一”库,尤其是生产企业的“三码合一”库,从源头上锁定了药品的追溯码、药品商品码、药品目录编码的一一对应关系,提升了追溯码库的准确性。在推进生产流通企业“码上传”和“码下载”全流程采集过程中,贵州省按照国家的标准模块拟定了上传及接口文档,充分采纳企业的诉求,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形采取导入加接口的模式进行采集,企业使用医保公众号即可顺畅的上传码和下载码。贵州省创新搭建了大小码解析关系上传模块,破解开箱扫码工作量巨大的难题,流通企业也因此无须再增加任何经济成本,即可获得药品的最小码。

9月3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工作有关事项的公告》,公告显示当前国家医保局正在建设全国统一的供药品耗材生产、流通企业上传追溯码信息的接口,将实现一次上传、全国通用。下一步,将全面建立追溯码、医保编码和商品码的“三码合一”映射库,以及药品耗材大中小包装的追溯映射库、各类追溯码的识别库,并免费向定点医药机构和生产、流通企业开放。

有药品流通和零售企业代表在活动中分享,现行药品追溯码平台众多,企业在采集和上传追溯信息时要对应不同的平台,可能会需要频繁切换系统和设备、增加工作量,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解码的障碍、额外支付平台费用等,增加企业负担。国家医保局的规划建设将对行业带来巨大改变。

前述品生产企业代表表示,自己也较为关注追溯码信息采集如何提高生产企业管理效能的问题。多位生产、流通企业代表也在活动中提到,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全过程的采集能够带来多方面好处,比如在管理方面能够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降低信息管理成本、提高效率,在经营方面能够增强对市场的了解、提升企业形象、加强企业上下游合作,此外能够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推动行业合规、高质量发展等。

也有企业代表对追溯码应用的相关细节进行了提问,比如对于支、瓶等非大包装产品在医疗机构使用过程中的追溯。有参与试点生产与配送企业联调测试的流通企业代表表示,扫码只需要按照实际出库的包装,大件、中包装或小盒,数据上传到国家医保网站后,由网站来进行大中小码的解码并推送给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根据处方进行再细颗粒度的应用,最终与处方进行绑定。对于部分企业代表关注的产品存在没有追溯码的情况,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解决该问题国家医保局已经建立了无码数据库,只需要扫描商品本身的69码,兼顾市场情况保证结算。

(编辑:曹学平 审核:童海华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