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故事-齐邦媛力促串起遗珠 潘人木散佚作品重现文坛
潘人木为早年的女性作家代表,在散文、小说与儿童文学领域俱别有成就。(文讯杂志社提供)
■潘人木作品 精选集潘人木着,应凤凰选编,远见天下文化公司,300元,文集
编按: 2005年辞世的作家潘人木,原名潘佛彬,文坛角色多元,既是小说家,也是资深童书主编。生于沈阳的她,与罗兰、张秀亚等人同样成长于新旧文学交接时代,婚后随夫婿走过中国半壁江山,拥有同辈女性不及的见闻阅历。
1949年潘人木举家迁移来台,始开启写作旅程,数年间屡获小说大奖,是50年代声名卓着的女作家之一。1965年后近廿年间,潘人木献身儿童读物编写工作,翻译、选编及创作俱丰,儿童文学家之名遂凌驾于小说家声名之上。然其小说及散文创作数量虽不丰,却一生未曾中断,除早年留名的几部长篇之外,更有一系列以新疆为背景的长短篇小说,描写塞外景物与当地风俗人情,栩栩如生。至于零星见诸报章的散文,或怀念故友亲人,或回顾早年生活,亦皆隽永深情。
台大外文系退休教授齐邦媛在〈闺怨之外:以实力论台湾女作家〉论文中,以潘人木与林海音为50年代女性作家代表。更曾为《中国笔会英文季刊》英译潘人木散文〈有情袜〉、〈想我红边灰毛毯儿〉等篇,平日亦多所催促,期许潘人木多多致力文学创作。
齐、潘俩人过往的私交并不深厚,只是同为东北人,潘人木以东北为背景的创作、小说语言里运用的家乡话,都让齐邦媛备觉生动亲切。齐邦媛更赞赏潘人木关于迪化的散文及短篇,正派淳厚的气度,兼及当时汉人与边疆民族的历史背景,都是同代中难得稀有之作,即使今日读来仍不过时。
潘人木辞世后,毕生致力文学研究的齐邦媛,有感于世人对其文学成就至为陌生,而零星发表的散文及短篇,又因散逸绝版未能传世,故而常挂念要为潘人木选编文集,不仅撰写《巨流河》期间多次提及,即使日后体力未逮,亦未尝或忘。此一锲而不舍心愿,最终推动了《潘人木作品精选集》的问世。本刊特刊出齐教授为此书撰写的文章,以纪念这段诚挚动人的文坛佳话。
《潘人木作品精选集》这本书终于成集出版,也达成了我一个多年的心愿。
潘人木是1949年由大陆来台,最早成名的作家。她在重庆沙坪坝由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奠定了宽广的文学视野。她的第二部小说《莲漪表妹》1952年问世,即得当时最高荣誉的中华文艺奖。在当代文学史上,常与王蓝的《蓝与黑》、陈纪滢的《荻村传》、姜贵的《旋风》,并称为四大反共小说。我也曾在1988年以「烽火边缘的青春」为题,研讨它与鹿桥的《未央歌》中同样的时代,抗战初期大学生冬雪与春花般截然不同的人生。所见证者,不知是命运的嘲弄,还是时代的包容?
潘人木在写完第三本小说《马兰的故事》之后,献身儿童文学30年,零星的文学作品都未成集,知她才华的读者甚感惋惜,而读她儿童故事长大的数代读者,却甚少知道她在文学上真正的成就,潘人木的声名渐渐黯淡了。
1949政治大断裂至今已65年了,那一代人渐渐已全逝去,莲漪表妹的苦涩故事却总是令我难忘。潘人木全然摒除了政治口号,按捺住颠簸流离惊魂甫定的心,用冷静简洁却涵蕴深意的文字,写活了那个时代政治的混浊无情和一个虚荣女子灭顶的命运。幸好文学史不会忘记,继林海音的纯文学出版社后,隐地的尔雅出版社继续印行,仍保持着这本书庄穆寂寞的存在。但是她早期短篇小说多已绝版,晚期的散文从未收集成册,思之令人惘然。
如今在她逝世已近十年之际,我能尽推动催促之力,得见此书呈现在新世代读者之前,谨以一个忠诚、锲而不舍的读者的心,向应凤凰教授致谢。她多年来从事搜集、追踪、分析当代台湾文学的发展史,对潘人木的作品有相当深入详尽的研究。今日将散失的作品编辑成此集,给精彩如〈有情袜〉到〈一关难度〉廿多年间的作品做一个清晰美好的结合与安顿,弥补好的文学作品遗珠之憾,对作家,对读者,都是很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