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精选》张忠谋晶圆代工模式 彻底改变全世界晶片版图
张忠谋从未忘记晶圆代工的概念。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概念正渐趋成熟,尤其是在康维与米德的晶片设计革命,使晶片设计与晶片制造的分离变得更加容易以后(他们认为那将为半导体业创造出一个古腾堡时刻)。(邓博仁摄)
早在1970年代中期,张忠谋还在德仪工作时就思索过一个概念:创立一家半导体公司,生产客户设计的晶片。当时,像德仪、英特尔、摩托罗拉等晶片公司大多生产自己设计的晶片。1976年3月,张忠谋向德仪的其他高层建议这种新的商业模式。他向德仪的同仁解释,「低成本的运算力,将打开许多新应用,是目前的半导体所无法支援的」,为晶片创造出新的需求来源。晶片很快就会运用到所有领域,从手机到汽车再到洗碗机,无一不包。他认为,生产这些产品的公司缺乏生产半导体的专业知识,所以他们比较希望把晶片制造外包给专业厂商。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电晶体的缩小,制造设备与研发的成本将会提高。只有生产大量晶片的公司才具有成本竞争力。
然而,德仪的其他高阶主管并未被他的概念说服。当时是1976年,每家设计晶片的公司都有晶圆制造厂,但张忠谋张预测「无晶圆厂」(fabless)的公司很快就会出现。那时德仪的获利很好,所以押注在还不存在的市场是很冒险的做法,所以那个概念后来不了了之。
但张忠谋从未忘记晶圆代工的概念。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概念正渐趋成熟,尤其是在康维与米德的晶片设计革命,使晶片设计与晶片制造的分离变得更加容易以后(他们认为那将为半导体业创造出一个古腾堡时刻)。
台湾也有一些电子工程师抱持类似的概念。1980年代中期,协助管理台湾工研院的史钦泰曾邀请米德来台湾分享他对半导体业的古腾堡构想。因此,晶片设计与晶片制造分离的概念,在李国鼎开出空白支票请张忠谋来打造台湾的晶片业以前,已经在台湾酝酿好几年了。
李国鼎履行了承诺,为张忠谋起草的商业计划筹集资金。台湾政府为台积电提供了48%的创业资金,唯一要求的条件是张忠谋必须找一家外国晶片公司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德仪与英特尔的前同事都拒绝了张忠谋,摩尔告诉他:「你提过很多好主意,但这个概念不算。」不过,张忠谋说服了荷兰的半导体公司飞利浦出资5800万美元,并转移其生产技术及授予智慧财产权,以换取台积电27.5%的股份。
其余的资金是向台湾的富豪募集,他们是被台湾政府「要求」投资的。张忠谋解释:「通常是政府的部会首长打电话给台湾的企业家,请他投资。」政府请台湾几个最富有的家族出资,这些家族拥有专门从事塑胶、纺织、化工的公司。一位企业家与张忠谋会面三次后,拒绝投资,台湾的行政院长直接打电话给那位吝啬的企业家,提醒他:「过去20年,政府一直对你很好,你最好现在就为政府做点什么。」张忠谋成立晶片代工厂的支票很快就到位了。政府也为台积电提供丰厚的税赋优惠,确保该公司有足够的资金做投资。打从创立之初,台积电就不是一家真正的民营企业,而是台湾政府的专案。
台积电早期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与美国晶片业的紧密关连。该公司的多数客户是美国的晶片设计公司,许多高层员工曾在矽谷工作。19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台积电有一半的业绩是来自美国公司。与此同时,台积电的多数高阶主管都在美国的大学拿过博士学位。
这种共生关系让台湾与矽谷双双受惠。在台积电出现以前,几家主要位于矽谷的小公司曾尝试在晶片设计方面开创事业,它们把晶片制造外包,避免自己建造晶圆厂的成本。这些「无晶圆厂」的公司有时能说服有闲置产能的大型晶片制造商来生产他们的晶片。然而,大型的晶片制造商有自己的生产计划,这些小公司面对大厂时一直处于次要地位。更糟的是,它们始终面临一种风险:生产伙伴可能窃取他们的设计概念。而且各大晶片制造商的制程略有不同,它们也必须掌握那些差异。不建造晶圆厂可以大幅降低创业成本,但依赖竞争对手制造晶片始终是一种有风险的商业模式。
台积电的成立,让所有的晶片设计公司有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张忠谋承诺台积电永远不会设计晶片,只专注于制造晶片。台积电不与客户竞争,只要客户成功,台积电就会成功。十年前,米德预言晶片制造业会出现古腾堡时刻,但有一个关键差异。当时的德国印刷商曾试图垄断印刷业,但失败了。他无法阻止他的技术在欧洲迅速传播,让作家与印刷店都受益。
在晶片业,张忠谋的代工模式借由降低创业成本,促成了数十家新「作者」,也就是无晶圆厂的晶片设计公司,这些公司把运算力嵌入各种设备中,借此改变了科技业。然而,「创作」的普及与数位印刷术的垄断是一起发生的。晶片制造的规模经济需要不断的产业整合。哪家公司生产的晶片量最多,它就有内在的优势,可提升良率,并把资本投资的成本分摊给更多的客户。台积电的事业在1990年代蓬勃发展,其制程不断地改进。张忠谋想成为数位时代的古腾堡,最后他的影响力是更加地强大深远。当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张忠谋、台积电,以及台湾正逐渐主导世界最先进晶片的生产。
(本文摘自《晶片战争》/天下杂志出版)
【内容简介】
《金融时报》年度最佳商业书|《经济学人》年度最佳新书
《纽约时报》畅销书|亚马逊书店国际与国家安全、国际经济学、经济史分类榜TOP1
全球唯一 繁体中文版独家作者序,解析晶片法案后的美中台局势发展
「如果有哪本书能让所有人了解矽时代,并认知到这个时代的刺激与重要程度毫不亚于原子能时代,就是这本书了。」——《纽约时报》
看懂现今晶片战局势最重要解读——矽时代,运算力才是新石油
晶片供应链左右了上世纪冷战的输赢,更将决定本世纪强权竞争的终局
大国竞逐加速升温,台湾更是站在关键位置,下一个引爆点会在哪?
美国祭禁令掐住先进晶片锁喉点,中国不断加码投资半导体,「去美化」有可能成功吗?
台积电赴美设厂,矽盾的保护力有多持久?台湾的地位真的不可取代吗?
疫情加战争,全球历经两年晶片荒,短缺缓解却又面临需求过剩?供应链版图未来如何改变?
一个70年前还不存在的产业,决定了今日世界的样貌。从玩具到汽车、从微波炉到导弹、从手机到股市,无所不在的晶片,是21世纪的新石油,是现代世界最依赖的稀缺资源。美国靠半导体成为军事强权,矽谷仍是设计先进晶片的重镇,掌握大半关键技术,但中国正在急起直追,大动作投资半导体产业,争夺霸主地位。位居供应链重要位置的台湾,夹在两大强权之间,更要面对日韩竞争,应该守住哪些优势,又要考量哪些风险?
作者克里斯・米勒在塔夫茨大学的弗莱彻学院教授国际史,特别专长美国与俄国历史,他在研究冷战武力竞赛的过程中,发现半导体扮演了最关键的角色,因此决定以晶片为题展开庞大研究,横跨三大洲,从台北到莫斯科,采访上百位晶片业相关科学家、政府官员、工程师、企业家,首次为晶片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纵深,这段比电影更惊心动魄的真实历史,台湾更是故事的核心角色。
晶片相关新闻天天有新进展,美中对峙愈演愈烈,晶片法案、制裁禁令,不只是台湾,日本、韩国与荷兰等供应链锁喉点国家都被迫选边站,下一步怎么走才对?晶片塑造了现代生活的一切,未来也仍将是全球最关键技术,这本书提供了理解此刻全球晶片争夺战的最完整、最迫切需要的解读。
【作者简介】
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
克里斯・米勒在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的弗莱彻学院教授国际史,他也是美国企业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Jeane Kirkpatrick客座院士、外交政策研究院(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的欧亚主任,以及总经与地缘政治顾问公司绿罩(Greenmantle)的董事。米勒着有《普丁经济学》(Putinomics)等书,他也经常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外交事务》、《外交政策》、《美国利益》等媒体撰稿。他于耶鲁大学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于哈佛大学取得历史学学士学位。米勒个人网站:ChristopherMiller.net,以及推特帐号:@crmiller1。
【译者简介】
洪慧芳
国立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毕业,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MBA,曾任职于Siemens Telecom及Citibank,目前为专职译者。
《晶片战争》/天下杂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