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金经理、多基金经理模式渐多,海外流行的共管模式真是好出路吗?
财联社1月7日讯(记者 李迪)岁末年初,基金产品的基金经理配置调整往往更为频繁。近期,又有多只基金产品增聘基金经理,由单人独管基金变成“双基金经理”或“多基金经理”共管基金。
在打造平台化投研平台的趋势下,共管模式在公募基金行业已经越来越普遍。共管模式通过促进基金经理间的协作和优势互补,降低了基金产品对单一基金经理的依赖,尤其适合大规模基金和“固收+”基金的管理。在美国共同基金市场,共管模式已成为主流。而在我国,共管模式的推行仍面临一定阻碍。
增聘基金经理频发,超四分之一基金采取“共管模式”
1月6日,国泰基金旗下国泰价值精选灵活配置混合、国泰优质领航混合、国泰悦益六个月持有混合增聘基金经理。增聘后,上述三只基金由单基金经理独管的基金变更为采取“双基金经理”管理模式的基金。
同日,华商基金旗下华商新常态混合、华商高端装备制造股票等6只基金也增聘基金经理。增聘后,这6只原本由单基金经理独管的基金变成两位或多位基金经理共管的基金。
此外,今年以来,国投瑞银产业转型一年持有混合、创金合信沪港深精选、嘉实新添丰定期混合等基金也增聘基金经理,并由单人独管基金变更为“双基金经理”或“多基金经理”模式的基金。
据同花顺数据,市场上10916只有数据可查的公募基金中,共有2837只基金采取“共管模式”,占比超四分之一。其中,2557只基金采取“双基金经理”共管模式,280只基金采取两位以上基金经理的“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
共管模式有望实现基金经理优势互补
在打造平台化投研机构的趋势下,共管模式有助于降低基金产品对单一基金经理的依赖,降低基金经理离职或决策失误为基金业绩带来的风险。此外,共管模式在投资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具备多重优势。
具体来看,共管模式能促进基金经理的协作,有望实现优势互补。一资深公募人士对记者分析称,“国内公募基金行业中,精通股债投资且擅长大类资产配置的基金经理少之又少,多数基金经理只擅长权益或固收单一资产类型的投资。此外,即使是擅长股票的基金经理,其自身能力圈和风格也有局限。考虑到公募基金经理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共管模式能让不同基金经理相互借鉴、共同决策,有助于提高基金的整体投资收益。”
此外,对于“固收+”基金这类股票配置和债券配置都很重要的基金来说,共管模式也更具优势。据中金量化团队统计,整体来看,各年度多人共管产品的业绩波动相对更低,对于固收+基金,多人共管模式下的产品业绩整体优于单基金经理模式。
另外,对于规模较大的基金来说,共管模式也能提升基金的管理效率。对此,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基金规模的持续增长,单一基金经理在管理上所承受的压力和决策的复杂性也在上升。然而,采用共管模式可以将庞大的基金资产根据不同的资产类别或投资策略进行有效分配,从而降低每位基金经理的工作负担。
共管模式的劣势也需警惕
尽管共管模式在基金管理中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共管模式也展现出了一定劣势。
首先,共管模式如果缺乏完善的激励体系配套,可能会导致基金经理的积极性不足。一大型公募投研人士对记者表示,“如果共管基金的权责划分不清晰,激励机制不明确,基金经理可能不会像对待自己独管的产品那样投入精力。”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共管模式有望实现基金经理的优势互补,但其最终的效果并不总是能达到“1+1大于2”的理想状态。一方面,不同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和决策思路可能存在差异,如果决策过程中意见分歧过多,可能会影响基金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另一方面,如果基金经理之间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也可能会导致投资决策流程不流畅。“例如,如果两位基金经理都希望重仓同一只股票,但按照他们各自想要的配置比例购买,可能会超出双十原则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10%的投资比例限制内合理分配该股票的仓位,就可能引发两位基金经理之间的争执。”
另外,共管模式的分仓比例不透明,这也会给投资者和基金经理带来一定困扰。一方面,投资者很难判断哪位基金经理在共管基金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给投资者选基带来了更多困扰。另一方面,基金经理的业绩展示时也不会详细说明具体的分仓比例,这使得外界难以判断基金经理的真实历史业绩。
“如果一位基金经理在共管基金中只贡献了较小的收益,但最终基金的整体收益仍然显示为所有基金经理的共同成果,这会导致外界对基金经理的能力判断产生偏差。”上述投研人士如是说。还值得注意的是,共管模式普及后,“挂名”乱象也可能会增多。如果缺乏严格的监管,这可能会损害投资者的知情权。
共管模式是海外主流
虽然我国公募行业中共管模式越来越普遍,但整体来看,单基金经理独管模式仍占据大多数。
而参考海外市场经验,共管模式才是基金行业的主流模式。中金量化团队指出,当前美国共同基金有超过半数由不少于3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单基金经理模式仅占比15%左右。其中,配置型基金应用多人共管模式的比例高于权益、固收型基金 。
具体来看,美国一些头部资管机构会对多资产类型产品采用多人分仓模式,产品遵循双层分散式架构,即首先将产品按照权益、固收、现金等不同资产类型划分成数个投资组合,再将上述投资组合二次划分至不同基金经理处进行单独决策。
而在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共管模式的推行还面临诸多困难。一公募投研人士对记者分析称,“公募行业造星模式还没完全消退,所以共管模式还没成为市场的绝对主流。对于基金经理来说,为了打造个人影响力,肯定是更倾向于自己独管基金。”
此外,与共管基金配套的绩效考核体系也仍待完善。“如果缺乏完善的考核激励体系,基金经理可能缺乏管理好共管基金的动力,而是更专心去管理自己的独管基金,这会阻碍共管模式的有效实施。此外,共管基金是否真正实现分仓管理,还是仅仅是挂名,也需要更严格的监管”上述投研人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