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法官逼上绝路
(图/本报系资料照)
最近司法圈新闻很多,有模范生律师是诈骗首脑、律师当庭转被告收押、地检署办公环境窘迫,近日最令司法界一阵错愕的莫过于士林地方法院刑事庭法官选择用令人遗憾的方式离开。「我很累」三个字道出所有司法人员心中的痛。
司法案件分成三大类,民事、刑事、行政诉讼。根据司法院的统计,全国地方法院民事诉讼(审结案件数),自民国103年的13.5万成长至109年的18.8万、112年的18.1万,6年时间成长了40%。刑事案件的飞跃也令人崩溃,根据法务部的统计,全国地检署新收案件数从109年的49.9万件成长至112年的73.3万件,46%的成长只用了3年。
本次憾事的发生,只是戳破司法界的国王新衣,把早就不是秘密的秘密再讲一遍。司法院许宗力院长说的各级司法机关人力(法官、检察官、司法检察事务官、法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官)增补速度跟不上案件成长的速度,绝对是所有司法人员肩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司法机关另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只引进以客观数据(如办案期限)来评比考核的绩效惩罚制度,却没有相应的绩效奖励制度。除了考绩甲等乙等的些微差别之外,法官检察官(以及事务官、助理、书记官等支援人力)案件办得多,却没有相应的鼓励措施。
事实上,放眼其他高专业性且工作负荷量重的工作不是没有,但通常会有相应合理的报酬。同样是为国家培养及保留人才的公立医院、空军早已痛定思痛,发展出公立医院医师的「不开业奖金」、空军飞官不转任民航的「飞行军官续服奖助金」。司法院、法务部的高层们,不把自己的下属们当成专业人士对待,不思如何慰留各级司法人员的干练基层老手,整天只在职等升迁、加班费报领等末节上锱铢必较,机关报表不漂亮即以惩处相关人员要胁,难怪各级司法人员的热情会消磨殆尽、心灰意冷。(作者为司法实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