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一瞬的 但真正的告別卻需很長時間

爱让人幸福,但失去时,爱多深痛就多深!

老妈表现坚强 告别式后却生病了

米爸爸过世1个月后,米小姐来信—

「原本还算健康的妈妈,在爸爸的告别式后几天病了。先是耳鸣,感觉有高频电流声,接着开始头晕。吃不下、睡不好。

她开始无法看书、看电视字幕,觉得眼花、头昏,偶尔会想吐,我真的很担心她。看了医生,都说是太疲惫、压力大,但吃了药也不见好转。

生离死别太伤痛,我是爱哭鬼,三不五时哭一下发泄。老妈表现比我冷静、坚强,她说一切太突然,她很伤心,但不知为何就是哭不出来。

偏偏有很多长辈朋友安慰她,要她振作起来,不要成为孩子的负担,这些都变成她的压力。我不知该怎么办?是否要为妈妈找咨商师?」

每人都有各自正向的生死观,表达伤心不舍的方式不必然是哭。 图/pexels.com

不再独立怕出门 朋友陪伴才走出

担任护理师、5年前丧偶的张蓓蓓则是另个形态。

「我一向被认为是个开朗、独立的女性,但先生过世后,我成了完全没有生活能力,也无法决定事情的『愚妇』,那段时间,娇滴滴的长女一夕长大,扛起许多事。」

她表示,丧礼办完才是悲伤的开始。孩子各自回到自己生活的城市,离别前问她:「妈,你一个人真的可以吗?」她回应:「总有这一天的,慢慢适应没问题的。」

但接下来的3个月,她不敢出门,「仿佛路上的人都用奇怪的眼光看我:『为什么她的先生会死?』其实没有,但我就觉得所有的眼光都刺向我」。

几个挚友知道张蓓蓓的情况,下班后带着晚餐来陪她吃饭、聊天。渐渐地,她比较放松,可在聊天中说些遗憾。3年后,她有次对着一群人分享先生过世的心情,才发现自己从丧偶的伤痛中慢慢走出来了。

她表示,女儿选择在爸爸过世那天登记结婚,「这样我就会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儿子则留下爸爸上衣穿着出门。这是儿女疗伤的方式。

高龄丧偶 半年内死亡率增4成

米妈和张蓓蓓的状况并不独特,几乎是每位丧偶者的必经之路,特别是高龄丧偶者,严重甚至丧失生存意志。

日本眼科医生平松类曾发表文章提到,在日本,高龄丧偶者在另一半走后的6个月内,死亡率上升40%。男性危险性又高于女性。他提醒,丧偶者1年内容易意志消沉,家人再怎么忙碌也要问候,确认其状况是否安好。

生死关怀教育推广协会理事长郭慧娟形容配偶离开,「几乎是先摧毁,再活过来」,像是歌手陈淑桦的母亲离世后,她就再也无法复出歌坛;国标女王刘真过世,也让深爱他的辛龙困在伤痛之中。

家人过世之后,会处于后事的忙乱中,很多人到丧礼结束,一切回归平静时才会真正感到悲伤。 图/pexels.com

至亲离世 先不要急着心理咨商

郭慧娟不建议至亲离世半年内,直接做心理咨商,一来咨商师很难短时间了解个人生命脉络;二来费用高;此外,咨商最大功能,是引导受咨商者看见自己的内在问题,所以先给自己或家人一段时间,日后真的要做心理咨商,也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症结。

她也提醒,至亲过世后如何疗愈伤痛涉及宗教观与灵魂观,没有什么反应是「应该」的,不要认为哭才是正常,这反而会让「不哭」成为压力。每人都有各自正向的生死观,表达伤心不舍的方式不必然是哭。

蜡烛亲人老照片 「心灵做七」爱无限

家人过世之后,会处于后事的忙乱中,很多人到丧礼结束,一切回归平静时才会真正感到悲伤。

生死关怀教育推广协会理事长郭慧娟建议可将做七、做百日等家人聚集的时间,做成「心灵做七」或是「百日追思」活动,处理悲伤的心情,增加彼此的支持。活动可分为3步骤。

步骤1,透过照片思念

准备好离世亲人生活照,每人选1~3张「最有感觉」的照片,讲述对亲人的思念、自己这段期间的心情。分享适时给予拥抱或肢体安慰。

步骤2,感谢亲人

可善用小道具营造温馨感,例如点几盏蜡烛、准备小蛋糕庆祝亲人重生(民间习俗,亡者在七七49天后必会投胎,是个适合「庆生」的时间点)。

步骤3,祝福亲人

在此阶段,若结合「做七」,即可跟着师父诵经;若无仪式,家属一起集气祝福,祝福具有正向能量,只要出于诚心,亲人都能感受到。

这样的追思活动不限做七和做百日时,家里每年都会过的节日,像是生日、爸妈结婚纪念日等都可以,都有助走出悲伤。

如果担心活动会太刻意、气氛尴尬,其实可以善用许多时机,例如找遗照时,或是做家庭相簿的机会,翻找老照片的同时,就回忆了往事。

死亡是一瞬间的,但真正的告别却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生命里艰难却无可避免的功课,成为丧偶父母陪伴者的同时,也要好好照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