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走向末日,長生不老之夢可能實現,人們該如何面對?

图/freepik

在二十一世纪,人类很有可能真的会趋近长生不死的目标。对抗了饥荒和疾病之后,对抗老死不过是这场战役的延续。

长生不死之梦

凡人知道生也有涯,因此愿意冒险体验人生,像是登上喜马拉雅山或泳渡怒海,又或是走过街道、上餐厅吃吃饭,这些事或多或少也算相当危险。但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永远活下去,像这样不时赌上一把,可能就太不智了。

这么说来,或许我们先把目标订得温和点,别追求长生,先把寿命加倍如何?在二十世纪,人类的预期寿命已从四十岁增加到七十岁,几乎翻了一倍,所以在二十一世纪,至少应该可以再翻倍到一百五十岁吧。虽然这和「不死」还远远差了一截,但仍然会让人类社会翻天覆地。

首先,家庭结构、婚姻和亲子关系,就将大为改观。现在人们对结婚的期许仍然是「至死不渝」,而生命有一大部分是用来养育后代。想像一下,如果人能活一百五十岁是什么概念。就算四十岁才结婚,后面仍然有一百一十年可活。希望这段婚姻能持续一百一十年,这个想法实际吗?就算是天主教教义派也可能得犹豫犹豫。所以像现在多次结婚的情形,可能会日益普遍。还有,如果在四十多岁生了两个孩子,等到她一百二十岁,养育孩子已经像是颇遥远的记忆了,只算得上是长长人生中的一段小插曲。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究竟会发展出怎样的亲子关系。

又或者讲到职业生涯。今天,我们假设人会在十几、二十岁学会某种专业,接着一生奉献在这个专业。当然,人就算到了四、五十岁还是会学到新知,但我们大致还是把人生分成「学习阶段」、以及之后的「工作阶段」。如果人会活到一百五十岁,这套生涯系统就不管用了,特别是这个世界还不断出现震撼世界的新科技。人类的职业生涯将会比现在长得多,甚至到了九十岁,仍然必须日日新、又日新。

长生不死是好事吗?

与此同时,人类也不会在六十五岁就退休、让路给新一代和他们创新的想法与期望。德国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有句名言:「科学在一次一次的葬礼中进步。」他所说的是,必须等到一个世代离去,新的理论才有机会铲除旧理论。这绝非科学独然。想像一下你现在的工作环境,不管你是学者、记者、厨师、还是足球员,如果你的上司已经一百二十岁了,概念都是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建立的、而且他可能还要再当你上司几十年,这给人什么感觉?

到了政治领域,情况可能还更为险恶。如果俄罗斯总统普丁继续在位九十年,你觉得如何?再想想,如果人本来就会活到一百五十岁,那么在2016年,掌控莫斯科的还会是史达林,现年一百三十八岁,老当益壮;毛主席一百二十三岁,正值中年;伊莉莎白还是公主,等着从一百二十一岁的乔治六世手中继承王位。至于她的儿子查尔斯,可得等到2076年。

让我们回到现实,现在还远远无法肯定库兹威尔和德格瑞的预言究竟能否在2050年或2100年成真。就我自己看来,在二十一世纪想永保青春,为时过早,现在就抱太大期望,大概只会迎来很大的失望。知道自己终将一死并不好过,但如果是一心以为长生不死却梦想破灭,可能更难接受。

虽然过去一百年,已经让平均寿命增加一倍,但如果要依此推论,认为在未来一百年,定会再翻倍达到一百五十岁,也还言之过早。1900年全球的平均寿命之所以不到四十岁,是因为营养不良、传染病和暴力,让许多人还很年轻便离开人世。但只要避开饥荒、瘟疫和战争,就能活到七十、八十岁,这是人类自然的寿命长度。一般人可能没想到,其实在几百年前,活到七十几岁也不是什么罕见的怪事。伽利略享年七十七,牛顿享年八十四,米开朗基罗更是高龄八十八,而且当时还没有抗生素、疫苗或器官移植的协助。甚至,就连丛林中的黑猩猩,有时候都能活到六十好几。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连自然寿命的一年,都还没能延长。现代医学的成功之处,是让我们免于早夭早逝,能够完整过完应有的人生。就算我们打败了癌症、糖尿病和其他主要杀手,也只代表几乎每个人都能够活到九十岁,但和一百五十岁还差得远,更别说五百岁了。想达成这个目标,医学必须重新打造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运作,并设法再生各种器官和组织。究竟在2100年能不能做到,现在绝对仍在未定之数。

《人类大命运:从智人到神人》。 图/天下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人类大命运:从智人到神人》,2022/10/27 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