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登2024十大商业趋势》Nike、星巴克最新留客重头戏

串流平台Netflix是施行大规模个人化的先驱企业,透过极度细分客群,让每位用户的个人页面都不同。(来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个人化是老生常谈,但你听过「大规模个人化」吗?《富比世》近期专文预测明年10大商业趋势,大规模个人化是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虽然企业提供顾客量身打造的产品或服务,毫不稀奇,但当消费者需求更为千奇百怪且挑剔,加上AI横空出世,有本事能实践大规模个人化,你才有办法留住客户,成为赢家。

《哈佛商业评论》在去年发布一篇名为〈AI时代的客户体验〉文章,指出不同产业的龙头,包括摩根大通(J.P. Morgan)、星巴克(Starbucks)和Nike,都纷纷宣布大规模个人化是它们的策略核心。

个人化(Personalization)和大规模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at scale)区别在于分析和使用客户的大数据。

亚太行销数位转型联盟协会创会长高端训说明,过去的个人化,仅是客制化行为,但大规模个人化,需要由3个要素,分别是「大数据、行销科技工具、分析和应用客户行为」所组成的个人化策略。

为何3个缺一不可?因为唯有确实使用这3元素,才算完全发挥使用客户大数据的好处。

要提供客户百百种服务,首先就是要搜集够多、够丰富的大数据,并使用能整合各方客户数据的工具,才能更全面了解顾客。但只有数据不够,企业必须分析顾客的行为轨迹,给予对应的个人化讯息,才能转换成销售成绩。

3要素组成新个人化策略

关键在「用对客户大数据」

如何让大规模个人化落地?顾问公司麦肯锡(Mckinsey)列出4个步骤。

第一步是铺好大数据、行销科技工具2个根基,让所有员工都知道客户是谁、想做什么。

客户数据不只是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还有他们对推播讯息和广告的反应;数据也需要串联到行销部门,他们推播个人化方案才有所依据。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暨研究所教授林俊升指出,这是企业该做到的「最基本的基本功」。

第二步是检视客户旅程,找出顾客在不同阶段的痛点和意图,以产生数千个「微细分」客群数据。

麦肯锡指出,企业先要将有相似行为和需求的客户分组,不同需求、不同组别,再拆解每一组的客户旅程,从最初考虑、购买、使用,到再次购买,进而创建出数百甚至数千个微细分客群。

林俊升举例,串流龙头Netflix能让每个人的首页都长得完全不一样,就是它做超多「微细分」客群。例如「喜欢某位演员」可以是一个微细分客群,就投放该演员影片列,甚至连电影都换上该演员为焦点的剧照海报,吸引用户注意力。

第三步则是针对不同客群测试不同的个人化体验,如果成功触发消费,就进行自动化侦测,再持续提供的个人化体验。

罐头讯息难挖实际需求

「顾问式建议」才能增信任

林俊升直言,这一步是许多台湾企业最缺乏的地方。他观察发现,许多企业聘请顾问公司、购买大量数据,但内部却没有再去摸索顾客真正想要什么,以及可以提供什么体验给他们,仍给不同客群样板、制式的体验,如同罐头讯息。

以美妆零售店丝芙兰(Sephora)为例,它知道顾客逛网站时常眼花撩乱,因此它借由数据分析设计并推出超过10个像游戏一般的小测验,顾客只要回答短短3、4个题目,就能浏览专属推荐品项。

梅西百货(Macy's)也会分析顾客在网站浏览及购买的东西,并结合现在的潮流,向靠近百货的顾客发送个人化简讯,例如某层楼有适合你、也是网路上分享最多的服饰,提高前往消费的机会。

「你像顾问提供他(顾客)很多专业意见,降低他选择障碍、提升他的重视感,就会做到暖心肝,对你产生信任。」林俊升指出。

最后、也是最难的步骤,是坚持到底。麦肯锡指出,对企业来说,做一次增加个人化体验的敏捷专案或许容易,但坚持下去并扩大规模却很困难。

麦肯锡建议,企业应该从高层以身作则,组合一个横跨创意、分析、营运和IT的全职数据驱动小组,持续测试、迭代来确实增加营收和客户体验。

不过,高端训指出,即便企业有决心成立一个全职小组,但此策略仍很难被许多企业实行,主要因跨领域人才仍短缺。他指出,企业应先盘点公司内的人力,找出对跨领域有兴趣的人;如果没有,才向外招募;最后才是聘请讲师,培训员工跨领域能力。

「文化通常会把策略当早餐吃掉了。」这是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名言,如果你的企业文化没有跟着转型以顾客为核心,员工也没有落实快速、密切回应顾客需求,那纵使数据再完备,也难以实现大规模个人化,为企业带来真正的价值。(更多精彩内容,请见1882期《商业周刊》)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商业周刊》网站。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商业周刊 18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