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5年营造“祈年殿” 10年目标里有个“故宫全景”

前不久,在网络上,一座手工制作的赵州桥模型走红网络。这座桥,不仅制作精巧,而且不用一颗钉子、一滴胶水,全靠“卯榫”结构,并且能承重一个体重15公斤的孩子。制作这座桥的人,叫王震华。

今年66岁的王震华,来自上海。一直以来,他对中国古建非常着迷,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王震华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展现中国古人的建筑智慧。

王震华:它是7169个模块搭建的,一个标准模块搭建的思想。一个小的敞肩拱,如果我按照原型缩小后,很小很隐,视觉上就不好看,放大了6毫米,这个非常逼真。

7000多个零件,耗时三年,王震华制作完成了这座由全榫卯结构搭建的赵州桥微缩模型。作品长1280毫米,宽280毫米,高260毫米,完全可以承载一个体重15公斤的孩子从模型上走过。

王震华:走上去以后整个拱圈、桥面有点波浪传送,榫卯是有间隙的,正好有一个力学的原始传递,和瞬间分散的感觉。

今年66岁的王震华,出生在上海,儿时邻居是一位老木匠,小时候他总跟着木匠拾刨花,时不时还会自己动手做些小玩具。

王震华:我整天在做自己的东西,整个村庄里小孩的玩具枪都是我做的,都是同年龄的。我就喜欢动手。因为我生长在农村,农村里面的艺人很多、匠人很多,我跟着木匠屁股后面转,玩着刨花长大的。所以情怀就在这里,就是“喜欢”两个字。

从小就迷上做木工的王震华,在16岁那年,拜一位80岁的老木匠为师,经常跟着师父去修复一些陈旧破损的建筑。但是不久后,王震华发现自己严重恐高,无法登高作业,于是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职业。临别时,师父留给他一把鲁班锁。

后来,王震华改学机械设计,大专毕业后,成为一名工程师。然而多年来,王震华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古建筑构造的钻研。

此后,王震华在工作之余潜心研读梁思成的建筑思想,在读书的过程中,他再次想起了师父送给自己的那把鲁班锁。

王震华:我全部打开研究,从鲁班锁里面得到很多的智慧。它是6根组成的,错位之间的搭建有避让。错位、限位、避让,全都在里面,这就是我认为榫卯的理念。榫卯就是我们的工程技术。

五年沉浸式手作祈年殿微缩模型

了解到中国古建筑中榫卯结构的魅力,王震华想要亲手制作一个榫卯结构的古建筑模型。要想徒手制作出这样的模型,就要先从手工制作零件开始,这对王震华来说,相当于从零开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当时已经52岁的王震华,希望自己能够毫不分心地完成这件事,因此,他决定辞职,租一间工作室,全心全意专注地制作榫卯建筑模型。

王震华:我要做微缩营造,去研究它,把榫卯文化要融入进去。我儿子就说我相信你,你一直是这样一个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极致的人,我们就支持你,就这样聊了10分钟。

王震华的妻子:他欢喜我就支持他,最主要我相信他,他做什么事我都支持他。

于是,在2010年,52岁的王震华,在郊外租下了一间民宅,正式开始钻研微缩营造技艺。而他开始动手制作的第一件模型,就是天坛祈年殿。

王震华:祈年殿,第一它是中国古建筑代表,第二它是最难的,第三它是全民族的一个东西,第四它的斗拱全齐了。

直到正式开始研究,王震华才发现,原来古建筑微缩营造技艺大有门道,每个作品的诞生都要经历多个步骤。

王震华:做这个东西就是考验你的能力,设计能力、视觉修正能力、材料运用能力、工夹具制作能力,还有改制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所以我的作品是困难组成的。

除此之外,怎么解决材料变形、怎么解决不编号安装、精度如何保证、刀具如何设计等,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王震华常常在工作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

王震华一遍遍钻研梁思成的著作。

终于,他推算出了祈年殿全部构建的尺寸和结构形式,然后花了三个月时间,用CAD程序绘制出了全套图纸。

图纸有了,接下来便进入到零件的制作过程。但由于部分微缩零件极小,普通设备无法制作,他只能自己制作燕尾刀,再刀刻零件。

王震华:我最小的燕尾刀才1.2毫米,有人说机器加工,也有0.8毫米到1毫米的燕尾刀,但它的前角不适合我。我也定制过,没有厂家做得出来,都是我自己磨的。

燕尾刀磨好,王震华终于开始制作零件,但是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

王震华常常在零件做到还剩20%左右时,燕尾刀断了。手工磨制的刀具没有完全相同的第二把,于是,零件也只能报废。在制作微缩祈年殿的过程中,仅仅因为刀具问题废弃的零件就有3万个以上。

王震华日复一日地苦心钻研,终于,在报废三版模型后,这座天坛祈年殿模型,用时5年,大功告成。

王震华:那天晚上我打电话给家里了,爱人儿子都来了,我爱人就在那里流着眼泪,我儿子真的哭了,“老爸你终于成功了”。

这座微缩的祈年殿由7108个零件组成,最小的零件仅有1.5毫米,每个部件都可以拆卸,窗上有雕花,门窗都可以自由开合。

王震华:这是榫卯,都是活的,还内藏间隙在里面,主要是防材料的热胀冷缩,满足装配时候的活动性。它的望柱和栏杆,都是用的燕尾,里面内藏间隙。它还是“三不”,不用胶水,不用标号,不会变形,这是我做微缩模型的一个宗旨。

传承精巧技艺和榫卯古建文化

天坛祈年殿微缩模型是王震华的第一个完美作品,当年,也获得了2016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金奖。

后来,他又给自己设立了新目标,那就是将微缩榫卯结构与力学相结合。于是,三年后,便有了微缩版的赵州桥。

现如今已经66岁的王震华,每天依旧非常忙碌。今年4月受到上海市政府的邀请,用微缩营造的技艺来设计展示上海城市对外推广标识。

继微缩模型天坛祈年殿和赵州桥后,王震华的脚步并未停歇。近几年,他多次往返岳阳,着手准备岳阳楼的微缩模型营造工作。

王震华:在岳阳楼上,我要更体现出我最新的榫卯思想和理念,因为我每个作品思想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赵州桥,它是模块搭建的一个结构,岳阳楼就是一个更高级别的榫卯的体现。

由于国内鲜少有专门从事这项技艺的手艺人,从天南海北前来拜师的学生络绎不绝,有时还有一些家长会带孩子来上体验课。王震华希望孩子们在拼搭中领悟古人的智慧,而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引路人。

王震华:我们老祖宗的榫卯,它是三维的空间想象能力,它给你拓展很多的思想,眼界非常之高,给孩子们引导的第一阶段就是眼界非常之高,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的东西真的是太深奥。也难怪鲁班锁10块钱买回去了搭不起来就扔掉,主要是传播太少。所以我想我要做的这件事就是为了普遍给孩子们教育,给喜欢动手的青年人一个榫卯思想。

如今,除了制作日常作品以外,王震华也会拍摄短视频发布网络,介绍中国古建筑和微缩营造技艺的相关知识。王震华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榫卯结构,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王震华:我现在每天还是工作10小时,最大的愿望就是传承,我希望要传下去。我自己也定了10年目标,只要看得见,做得动,岳阳楼、黄鹤楼、故宫全景等,要一直做下去,把我们中华文化的建筑之魂传下去。

榫卯巧在“牢而不固”

传承贵在“驰而不息”

找到毕生所钟爱的事业并全情投入其中,是人生一大幸事。王震华在52岁那年开启这个进程,他闭关修炼,自学自研,寒暑五载,终有大成。凝视着他所做的古建筑模型,入眼的是微缩技法,经典结构,人工胜天工;入心的是浓缩情怀,工匠精神,精上再求精。凭着这股可钦可佩的“痴”劲儿,王震华这个人和微缩营造这门技艺就像榫卯一样,紧紧结合在一起。

错位、限位、避让,这是王震华反复讲述的榫卯设计理念。它们的效果用一个词概括,就叫“牢而不固”,建筑构件柔性结合,不但结实,而且灵活。微缩作品虽小,却足以令人领略榫卯之美,让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在当代青少年心灵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这是王震华的梦,也是所有致力于文化传承的匠人们共同的梦。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