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減碳 市府祭3招盼體感降溫2°C

台北都发局提出降温城市计划,其中「体感降温减碳」手法之一,是增加开发基地绿化面积及绿覆率,达到水绿降温。图/台北市都发局提供

北市受都市化、热岛效应与盆地影响,夏季特别闷热,市府今年将「由公而私、先新后旧、先示范后要求」推动低碳家园三大策略,盼打造台北体感降温2°C。其中,领先中央净零碳排政策期程的「建筑能效降碳」分阶段推动,先由公部门带头,市府新建公有建筑物2月起应达标1+等级。

都发局提出降温城市计划,包含体感降温减碳、建筑能效降碳、密集绿覆固碳。局长王玉芬表示,「体感降温减碳」3项手法,一是增加开发基地绿化面积及绿覆率,达到水绿降温,二为建筑物退缩及栋距加大达到通风散热,三是借由连续性的树木、骑楼,阻挡太阳直射与曝晒,达到遮荫凉适。

都发局已启动「都市降温宜居家园专案计划」,针对绿容积、密集绿覆、深阳台及连续遮檐设施的建蔽容积计算,拟定专案都市计划,预计6月完成法治化程序。

「建筑能效降碳」是透过建筑能效的管制来减少碳排放,2月起市府新建公有建筑物应达标1+等级、非市府所属公有建筑物从5月起,至于私有新建建筑物7月起开始劝导纳入建筑能效评估。建管处长虞积学补充,特别要求士林、万华等四大热区,兴建中尚未取得使照者,竣工前须达到1级。

外界关心建筑能效须达标恐衍生工程经费,王玉芬直言,现在不做,以后成了既有建筑物,换新整个系统须花更多钱;都发局副总工程司林芝羽说,规画初期微调设计,例如造型、选材可不用大量金属板,可降低后续管线重拉等成本。

根据成大建筑系教授林宪德以实际案例计算,空调型建筑如办公大楼的工程造价应不会高出1.5%,非空调型建筑如住宅大楼工程则几乎不增加。

王玉芬说,最后是与民众息息相关的「密集绿覆固碳」,透过林荫大道、具双排植栽的人行道、乔木众多的森林公园等增加绿化方式,达到降温效果。工务局公园处后续研订具体执行计划,初步目标为一年一公顷。

成功大学建筑系特聘教授林子平表示,台北目前人行道的绿覆率不足,一旦种树,民众可明显感受到凉适感;台北下一步要面对的是风,因盆地关系风速减慢,除了增加建筑物栋距,建议减少建筑物沿街面宽,也有助于改善通风达到降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