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百人「扛茨走溪流」 重现先人百年前对抗水患历史
台南市安南区溪南寮兴安宫28日举办「扛茨走溪流」活动,台南市长黄伟哲(前排右四)陪同百人一起体验扛数吨重竹笼茨的感受。(程炳璋摄)
台南市安南区溪南寮兴安宫28日举办第4届的「扛茨走溪流」活动,台南市长黄伟哲陪着百人合扛数公吨的竹笼茨,体验早期庄民对抗水患扛着屋子迁村辛苦过程,许多议员与地方人士跟着加入活动。
安南区早期因曾文溪河道常有水患,居民搭建竹笼茨应变,一见溪水泛滥改道,就「扛着房子避难」,但随着建筑工事与水利环境改善,这样的活动已不复见,台南市还保有传统工艺保存者李养,懂得完整制作已被列为市定无形文化资产的竹笼茨。
首届「扛茨走溪流」由台湾历史博物馆发起,今年已到第4届,地方人士在李养老师傅指导下,拿旧的竹笼茨翻修,重铺芒草、抽换竹支架,耗时约2个月完成。
今年的「扛茨走溪流」上午从溪南寮兴安宫出发,绕庄内小路走1公里多的路程到「水桥松王公」旧厝地,下午再扛回原地,单趟需72人扛屋,加上替换者共需100人,由在地居民与报名志愿者一起体验。
黄伟哲28日上午陪同大人、小孩共百人,一起在哨音指挥下,扛着竹笼茨一步步向前行。他表示,透过扛屋盛大过程,可认识台江住民百年前对抗水患的历史,体验早期庄民互助迁村的辛苦生活。
台南市文化局文资处指出,「扛茨走溪流」是早年曾文溪经常泛滥成灾,居民在「避水而居、顺水而生」的生存条件下,发展出「竹笼茨」建筑工法,是种因地制宜的生活方式。
文资处盼藉活动重新唤起对这段特殊的台南生活史的关注。思考环境变迁与当代居民关系,更使在地耆老口中的扛茨记忆,真正成为可被回溯与经验的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