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何以成为文化古都?台南研究先驱新书接力发表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4日上午于台南市立博物馆发表台南研究先驱丛书《成为台南:府城文史活字典石旸睢》、《深耕台湾民俗的文化人:庄松林》新书,右二为文化局长谢仕渊。(曹婷婷摄)
台南市政府继2021年发表刘益昌所着《国分直一与台南:不是湾生的湾生》,深入探讨台南研究先驱后,今年接续出版《成为台南:府城文史活字典石旸睢》、《深耕台湾民俗的文化人:庄松林》,24日选在台南市立博物馆发表,而馆内典藏起源正是石阳睢、庄松林等在地社群于1930年代文史调查成果。
今天包括石旸睢孙子石顶天、庄松林之子庄明正先生及多位文史研究学者与会,《成为台南:府城文史活字典石旸睢》作者谢仕渊、《深耕台湾民俗的文化人:庄松林》作者戴文锋、曾国栋、杨家祈等人到场分享。
台南是文化古都,但台南何以成为今天大家眼中的台南?撰写《成为台南:府城文史活字典石旸睢》的文化局长谢仕渊说,台南是有历史传承的古都,但,并不是所有东西都会被留下,过去历史究竟是怎么被留下?得以留下就是有一群人对于台南历史、文化有使命感,透过研究、保存等方式保留,这关系到台南文化、历史如何被留存至今。
谢仕渊更透露,这本书足足写了10年,起点是2014年一篇文章,「石旸睢成为刻在我心底的名字」,10年过去,2万字论文成为10万字的书。
他说,从国分直一到石旸睢、庄松林,他们都是在20世纪上半叶,在台南开始面对都市化等转变时,看见台南有一些东西必须在当下被保留。他强调,台南文化与历史传承奠基于过去有一群人努力保存、研究,这也是在地文史社群努力1、2个世代的付出,为我们留下台南现在是一个古都的基础,这个城市的文化也才能持续茁壮。
文化局表示,透过台南研究先驱丛书,希望让大众更为理解前人如何经由田野采集、观察、论述,将研究成果一棒接一棒延续至今,累积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谢仕渊也强调,台南研究先驱撰写这件事会持续做下去,接下来将书写包括卢嘉兴、约翰.汤姆生、颜水龙等人。
石旸睢毕生投入发掘文物的文史价值,并与当时代从事文化采集的人士广为交游,担任「台南市历史馆」职员,人称「府城文史活字典」,是台湾早期博物馆学的奠基者之一。《深耕台湾民俗的文化人:庄松林》由戴文锋、曾国栋、杨家祈3位学者共笔,庄松林在日据时期热衷社会运动,而后从事民间文学采录、书写,后又转向台湾民俗研究,进而成为台湾民俗议题与研究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