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日本心靈原鄉:伊勢神宮的千年「常若」物語

伊势神宫被称为「日本人的心灵原乡」,在日本有着「日本人一生必去一次伊势神宫」的说法。图为伊势神宫的内宫。 图/伊势神宫

伊势神宫被称为「日本人的心灵原乡」,在日本有着「日本人一生必去一次伊势神宫」的说法。然而伊势神宫所在的三重县,从交通移动上来看,不论是到关西地区或中部地方旅游,若非特地安排,三重县都不算是一个能够「顺便」经过的地方。三重县还与滋贺县、福井县以及岐阜县共同成立了「日本正中央共和国」(日本まんなか共和国),显现上述四县在日本国土的「奇妙」的地理位置。

但由于被日本人暱称为「お伊势さん」的伊势神宫,正在「日本生活期间想去的地方」清单上,2019年6月终于特地安排了假期前往。也因为初访伊势神宫,出发前特地做了功课,结果距离伊势神宫尚远,却已先充满敬畏之意。

内宫与外宫各自分别还有正宫、别宫等宫殿,加总起来,伊势神宫共有125座神社之多。 摄影/Ting

伊势神宫范围广阔,分为「内宫」与「外宫」。内宫为供奉天照大御神、也就是日本天皇先祖的皇大神宫,被尊为日本人的总氏神信奉;这里也是每年日本皇室必定会前来参拜的地方。外宫则是供奉豊受大御神的豊受大神宫,传说中是因为天照大御神的谕示,而被恭迎至此。豊受大御神是掌管饮食之神,守护人们日常生活的食、衣、住,也保佑农作物丰收。

内宫与外宫各自分别还有正宫、别宫等宫殿,加总起来,伊势神宫共有125座神社之多。且伊势神宫的所在地多半为森林,占地超过5,500公顷,面积与法国的巴黎市中心一样大,也等同于东京世田谷区的面积,其中大约有一半为天然森林,另一半则是为了未来「神宫式年迁宫」所需要而进行的人工植林。

伊势神宫的所在地多半为森林,占地超过5,500公顷,图为伊势神宫的境内局部。 图/美联社

伊势神宫的境内其中大约有一半为天然森林,另一半则是为了未来「神宫式年迁宫」所需要而进行的人工植林。图为2019年4月,内宫前的工人正在整修树木。 摄影/林齐晧

这个每20年一次、每一次都要花费8年时间的迁宫仪式,整整延续了1,300年,最近一次是在平成25年(2013年)举行的第62回迁宫仪式。每一回的神宫式年迁宫,都会使用新的木材,依照原型进行重建,借由20年一次迁宫与重建神宫的过程,保持传统建筑技术或工艺,同时也因为不断的重建而让神宫保持年轻,在日文中称为「常若」。

而神宫原来所使用过的木材并不会就此被丢弃,而是提供神宫内其他的社殿或设施、与各地神宫分社再利用,同时也会种下与使用量相同的树木,在使用与种植之间,创造着重复的平衡循环。

当汇整出这些理解时,不禁开始想像伊势神宫的神圣与雄伟,以及参拜人潮络绎不绝的模样。

神宫式年迁宫:每20年一次、每一次都要花费8年时间的迁宫仪式,整整延续了1,300年,最近一次是在平成25年(2013年)举行的第62回迁宫仪式。 图/伊势神宫

使用新的木材,依照原型进行重建,因为不断的重建而让神宫保持年轻,在日文中称为「常若」。图为2019年7月中旬开始修缮、神宫境内的大山祇神社与子安神社,崭新的木材再造就是常若思想的代表。 图/伊势神宫

然而,抵达伊势车站时是有些诧异的。伊势市就像是一般的日本二三线城市,车站不见华丽,站前人烟稀少。到住宿处放下行李,民宿老板建议我到宇治山田站附近能够找到超市与较多饮食店,然而站前的商店街带着些许破败的寂寥感,也有半数都拉下店门,走进当地的食堂,亲子丼便宜而美味,但店里是浓厚的岁月痕迹,员工的人数比客人多。人潮呢?

漫步到伊势站附近的外宫时才找到答案。明明是平日,校外教学的学生、公司员工旅游、扶老携幼的家族、老夫妻,包括我这独身旅人所造成的人流,让外宫维持着一定的人潮密度。身边一群来自不同国家、仿佛是语言交换认识的年轻人,日本人一边确认着对于伊势神宫的相关知识,再努力用英文向其他人说明。这里像是汇集了伊势市的所有人气,却也不显嘈杂。

2019年4月日本改年号之前,有许多人特地到伊势神宫参拜,神宫境内常可见到民众抱着树木或拍照、或感受「自然的力量」。 摄影/林齐晧

联系外宫与步行无法抵达的内宫的公车班次不算少,但公车站前大排长龙,候车的人潮没有被消化完的时候。车上张贴的海报广告、放着的宣传手册都与神社巡礼有关,指引道路与开运的猿田彦神社、祈福结缘与交通安全的二见兴玉神社⋯⋯,加上车上的人们交谈的内容,几乎都是接下来的参拜路线与想吃的当地美食,一边听着别人说话,一边在心里变更、丰富原有的行程。

「一生必参拜一次伊势神宫」的说法,固然带着庄严神圣的坚定信仰,但似乎更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日常感。

来到内宫,人潮只有更多。内宫的入口是横跨五十铃川的宇治桥,长约100公尺的宇治桥同样在式年迁宫时会重建,这座桥也有分隔圣界与人类凡界的分界处之意。缓慢步行过桥,空气变得更加清甜,面前迎来的是风吹动树叶、鸟鸣等等更多自然的声音,无形间像是一种沉淀心灵、准备参拜的过程。

伊势神宫供奉天照大神,与天皇的万世一系有着深厚的神话与历史渊源。图为2019年4月18日,明仁天皇在退位之前,前往伊势神宫进行退位报告的「神宫亲谒之仪」。 图/路透社

日本有「一生必参拜一次伊势神宫」的说法。图为2019年4月的伊势神宫周边,当时是平成年的尾声,而有「平成感谢国民总参宫」的参拜活动。 摄影/林齐晧

过桥之后的碎石小路其实并不利于高跟鞋或者小车轮,但仍有不少推着婴儿车或轮椅的参拜者,只见他们带着笑容边闲话家常。经过五十铃川的河床,许多人停留在这里净手、休息,赞叹着河水的冰凉与茂密树林的遮阳效果,往正宫的途中,一颗颗巨大树干的树木旁,都可见到人们轮番等候触碰树干,像是想从这些百年甚至千年的树木得到力量。

一个女生单独旅行,在日本向来比较容易引起注意或关心,由于和一组家庭的步行速度几乎相同,以至于家族成员的老妈妈开始向我搭话。知道我出身台湾、远从香川而来,从群马县来的她很开心的说:「从以前我们就决定一定要来参拜一次伊势神宫,直到七十几岁的时候才终于来了。妳那么年轻就来参拜,お伊势さん一定会好好的保佑妳一辈子。」语句中如此坚定地相信天照大御神会看守我的心意,让我也只好点头道是。

内宫的入口是横跨五十铃川的宇治桥,长约100公尺的宇治桥同样在式年迁宫时会重建,这座桥也有分隔圣界与人类凡界的分界处之意。 图/美联社

经过五十铃川的河床,许多人停留在这里净手、休息。 摄影/Ting

旅程中意外与出身伊势的朋友见面,当被问起对伊势的初印象,我说起了这股街道少人、神宫里却是满满人潮的违和感。朋友笑着说:「是啊,伊势市可以说是日本神明居住密度最高的地方了,观光人潮也都随着神明往神宫跟神社去,市区总是没什么人呢。每逢年末年始的时候,神宫里的人潮比现在更厉害好几倍喔。」

来去匆匆的伊势神宫参拜旅行结束后,对于那毫无距离感的庄严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因此当知道《伊势神宫:山海的千年回响》这部电影时,毫不犹豫的就找来看了。原为平面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宫泽正明因参与第61回迁宫仪式的摄影为契机,开始着手花费10年时间拍摄这部纪录片,成就这部电影的拍摄次数超过200次,伊势神宫内规定不可使用脚架与照明设备摄影只是难度的其中之一,由于最后的半年伊势神宫每天都有夜间祭典,导演为了拍摄也就住在当地半年。

除了长达10年的追踪拍摄之外,这部纪录片结合了12位不同领域专业人士的访谈,包括伊势神宫神职河合真如、建筑家隈研吾、宫大工栋梁小川三夫、电影导演北野武、神宫司厅营林部仓田克彦、木曾池田木材三代目池田聪寿、法隆寺管长大野玄妙、京大名誉教授田中克、脑科学家暨作曲家大桥力、牡蛎渔师畠山重笃、植物生态学者宫脇昭,以及料理人成泽由浩,让不同领域的人们探讨与思考日本现今生活中需要反思的部分。

无论从电影一开始引用达文西的名言:「大自然不会打破自己的法则。」又或是电影中,北野武说道:「伊势神宫虽由人类打造,却更像承袭自然的设计,道路与树木并非随意设置,而是顺应植被、沿着河流规划,人类在天地创造好的环境与自然共存,就是伊势神宫。」可看出,尽管这部电影的主标题是伊势神宫,但其实影片以众所周知的伊势神宫的「常若」为引子,带动伊势神宫所在的森林对于生态、生活的重要性。

在「日本人一生必去一次伊势神宫」的参拜旅行后,不能遗忘的,是伊势神宫所埋下、对于自然与循环应有的思考。

2013年,日本神道教信仰中心伊势神宫,又将迎来20年一次的「式年迁宫」仪式。这项持续千年的传统,象征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摄影师宫泽正明以4K绝美摄影,记录下宝贵的迁宫过程,并访谈各领域行家,描绘出日本人跟山海和谐共存的生存哲学。放映资讯请见:【Giloo纪实影音 X 诚品当代纪实电影院】 信仰之后主题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