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贷款让知名企业濒临破产

故事应该从2013年12月说起,辽宁三色微谷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王立平,同时也是微生物合成技术的发明人,曾经获得31个国家的多项发明专利。

当时王立平通过朋友结识了辽宁省交通银行原副行长韩晓琴,为了企业经营发展推广三色农业,想做企业贷款,就找到了韩晓琴,她说:“在我这里贷款麻烦,我亲家李德田是做借贷生意的,放钱快!”于是就从李德田那里借了3000万元,月利3分,扣除砍头息后,实际收到2901万元。

李德田让王立平把生产设备抵押给他,把销售和物流必须要授权由给他负责。王立平略感犹豫,毕竟生产设备是公司的重要资产,而销售和物流更是公司运转的两大关键,但最终还是同意了!

工厂建成投入生产不到六个月,李德田看到销售势头非常好,先后有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时任省委书记李希,时任省政协主席夏德仁,时任副省长邴志刚等先后来工厂参观调研,便跟王立平说:“你把公司所有的发明专利、商标、没备、车间厂房、土地 、营业执照交给他白使用10年,欠他的钱就不用还了,还说他有强大的靠山!”

王立平看李德田用心不良,就找到葫芦岛一家银行,想贷款偿还给李德田,远离这个套路黑贷款,可王立平万万没想到,李德田突然带领沈阳中院法官邹明宇、张新把王立平企业名下的所有财产全部固定资产和发明专利查封,查封的总资产高达13个亿。李德田又用虚假证据,买通王立平的律师和当时的审判法官,下达了违法的判决,王立平当即提出上诉。李德田恼羞成怒,带领200多名社会闲散人员,强行霸占了王立平的工厂,非法拘禁王立平18个小时,逼迫王立平签订6份协议,逼迫王立平将工厂,专利等交给李德田免费使用十年,王立平坚决拒绝,李德田随即让手下车宝君和余利将公司公章抢走,直至凌晨四点才把王立平放走。

随后,李德田就派车宝君和余利用抢走的公章到辽宁省高院撤回了上诉。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李德田又将法院查封的价值8000余万元的企业产品盗卖,所得款项没有抵顶企业欠款,而是被李德田其据为己有。

王立平到东戴河派出所报警,由于李德田保护伞的干扰,至今没有将参与此事的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李德田见王立平四处告状,又和韩晓琴密谋,召集一些债权人到北京公安局上访,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王立平入狱五年。

在王立平入狱的这五年,李德田利用强占的工厂,剽窃的技术,成立了辽宁德神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到处招摇撞骗,对外号称亚洲最大的微生物生产基地,骗取市领导为其站台,院士、科学家为其背书,可实际上其利用剽窃的技术生产的产品在中化环境公司组织的大安市盐碱地的试验中出苗率不到10%,德神公司在绥中县的纳税额仅为9万余元。

历经五年的牢狱之灾,王立平身心俱疲,但内心的坚韧与执着却从未动摇。出狱后,王立平深知自己的使命远未结束,王立平必须为失去的正义和尊严而战。

王立平踏上了寻求真相和维权的道路,尽管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和困难。王立平搜集证据,联系旧时的合作伙伴和员工,还原了当年被李德田黑恶势力迫害的真相。同时,王立平也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个过程中,王立平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他们给予了王立平无尽的支持和鼓励。王立平相信通过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揭露李德田黑恶势力的罪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起事件的真相。

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王立平终于看到了曙光。相关部门开始重视这起案件,对李德田及其团伙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2006年,李德田曾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12年,不过在服刑过程中,李德田利用非常离奇的手段把自己洗白,成功的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现在的李德田是加拿大籍身份,至今利用辽宁德神微生物科技公司的地位到处在农业领域骗取信任。

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泪水,但王立平深知这是值得的。王立平为自己能够坚持到最后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王立平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能够给那些同样遭受不公和迫害的人带来一些启示和勇气,让他们也能够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

李德田为自己洗白的前后经过,点击链接可阅读

http://news.sina.com.cn/s/2008-03-02/124315058234.shtml

李德田狱中遇真凶获知内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2日

https://news.sina.com.cn/c/2008-04-08/173615314381.shtml

谁能为李德田洗去不白之冤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8日

狱中巧遇真凶获知错案内幕 李德田伤害案司法纠错程序终启动 辽宁省检察院向省高院提出抗诉 news.sohu.com2008年09月09日08:12

http://news.sohu.com/20080909/n259452652.shtml

蒙冤李德田昨被无罪释放(图)

news.sohu.com2008年09月26日08:08

https://news.sohu.com/20080926/n2597567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