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蔡甸人警惕这类传染病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自2023年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特此公告。

国家卫生健康委

2023年9月15日

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政策解读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其既往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2022年5月以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猴痘疫情。多国疫情显示,猴痘已发生人际传播,并广泛传播到非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病死率约为0.1%。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猴痘输入病例,2023年6月开始出现本土猴痘疫情,目前全国20多个省份先后报告猴痘病例,引发新增本土续发疫情和隐匿传播。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猴痘作为新发突发传染病进行应对处置,充分发挥多部门协同防控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防控政策措施,加强信息发布、宣传教育、重点人群干预和规范治疗,猴痘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考虑到猴痘疫情将在我国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为进一步科学规范开展猴痘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自2023年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猴痘是什么?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这是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意味着它可以从动物向人类传播。它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从环境传给人类。猴痘病毒是一种正痘病毒,引起的猴痘疾病与天花症状相似,但没有天花那么严重。

猴痘和猴子有关吗?

该病毒1958年在猴子体内发现,因此得名“猴痘”。不过,猴子会有些无辜,因为它并不是病毒的主要传播者,研究表明,猴痘一般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播,猴子只是不幸地背了这个锅。

猴痘的传播路径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

猴痘的临床特征

潜伏期

5~21天,多为6~13天。

传染期

病例出现症状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并形成新皮肤前具有传染性。有调查提示一些病例可能在出现症状前1~4天存在传染性。

早期症状

可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和淋巴结肿大等。

皮疹和黏膜疹

通常在热退后出现,有些病例可出现在全身症状之前。皮疹发生常经过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痂至痂皮脱落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皮疹可同时存在,可伴有明显痒感和疼痛。可累及口腔咽喉黏膜、肛门、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痂皮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病程及严重程度

猴痘病程约2~4周,免疫力低下患者的病程可能较长。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例症状会自行消失,也有重症和死亡发生,主要为儿童、孕妇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猴痘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可能还会出现头痛、瘙痒、疲劳、肌肉酸痛、背痛、咽痛、口腔溃疡等。其中,淋巴结肿大是猴痘区别于水痘的特征。

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现阶段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经性接触传播,目前一般人群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较小,不用太紧张,但需了解猴痘基本知识,做好健康防护。以下人群相对而言更可能感染猴痘病毒:

1、与猴痘患者生活在一起或与之有密切接触(包括性接触)的人;

2、接触猴痘患者或猴痘病毒的卫生工作者;

3、儿童、孕妇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怎么预防猴痘?

避免与确诊猴痘病例发生密切接触,若意外接触,应用肥皂水或使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如怀疑自身患有猴痘,应及时主动就诊。

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如啮齿类、灵长和有袋类动物等。此外,避免食用或处理野生野味。

现阶段普通人群不需要进行疫苗接种。

感染后应该怎么做

请向医务人员寻求建议,进行医学检测。

如果医务人员建议你在家隔离,请遵照执行。注意护理身上的皮疹,并关注身心健康保护他人,避免与其密切接触。

如果你在隔离期间与他人合住一处房子,请待在不同房间,经常洗手,时常对物品和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并开窗通风。

避免与宠物等动物接触,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来源于东西湖日记、国家卫生健康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丨本平台仅作非盈利性质资讯分享使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法律顾问:湖北平渊律师事务所丨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