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顾观察丨AI大模型变革投顾赛道 多家券商探索布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域 深圳报道
在AI大模型推动产业变革的浪潮下,多家券商积极入场布局,参战“百模大战”。
据21世纪经济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28日,已有近20家券商在大模型领域摸索入场,包括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国信证券、海通证券、银河证券、广发证券、国金证券、中信建投、申万宏源、长江证券、东吴证券、国联证券、五矿证券、财达证券、山西证券和国元证券等。
目前,券商与大模型的业务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大模型尚未应用至业务场景的决策环节。但对证券公司来说,大模型对投研和投顾两个重要业务场景的赋能,将帮助公司在日常业务中降本增效、优化体验。长期来看,大模型将推动投研与投顾工作范式变革,与业务纵深融合,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智能投顾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人工客服依赖投顾专家个人能力、成本较高等痛点,具有低门槛、普惠性、个性化等优势。” 东吴证券分析师胡翔认为,未来AI赋能智能投顾已是趋势,AI嵌入金融信息产品将极大程度提高服务效率,提高投资者使用意愿。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数字化转型和科技金融已成为证券业下一个战略发展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四家头部券商上马大模型
投研服务通常包括投资咨询和研究服务,通过对投资对象的分析研究预测其未来表现和收益。
在传统的投研服务中,数据源和数据获取通常较为依赖传统的金融数据、结构化数据库或业务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信息,在数据处理方式上更多依赖研究人员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分析能力。而大模型对于投研服务的赋能体现于“增效”,可将人工需花费数小时的资料搜集及整理工作缩减至分钟。在基于市场咨询、研报等专业材料的“投喂”训练后,智能投顾理论上可基于数字化分析,输出思考维度更全面、逻辑推理更稳定的研报。
鉴于大模型对投研投顾的赋能潜力,中信建投、国泰君安、申万宏源与西南证券四家头部券商纷纷上马大模型。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信建投证券信息技术部总监李剑戈介绍中信建投证券基于大模型增强的智能投研平台时称,财报PDF解析模型的解析准确率超过95%,语音转录模型的金融专有词识别准确率可达99%,能够在一天“读”完市场新增的超1000份新研报,10分钟“听”完2小时的调研会议,提升投研工作率超40%。
国泰君安则和财跃星辰、阶跃星辰强强联手,三方共同研发的大模型君弘灵犀已经上线。作为业内首家千亿级参数多模态证券垂直类大模型,君弘灵犀以多模态大模型能力和君弘智投服务体系为核心,以灵犀知识库和智能服务配置中台为基础,以Agent平台为总控,应用场景覆盖君弘智投、综合诊断、智能选股、热点资讯、多模态处理等十大功能。
此外,国泰君安探索“1”个行业领域大模型在“N”个业务场景的“1+N”落地应用方案,方案已应用至投行智能问答、灵犀智能投顾、千机Chat等多个垂直应用场景。对外发布的“国芯正道”“灵犀布道”等多项大模型应用成果,目前正服务于投顾、投行、信用、研发等多条业务线。
针对传统研报解读涉及的“行内人”提取信息成本高、“行外人”解读专业信息难的问题,申万宏源证券基于传统算法与大模型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研报自动化智能降维解读。目前,智能研报降维服务已在申万宏源证券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上线,为MOT(关键时间管理系统)、债券解读、配置策略等多个场景提供支持。
西南证券的大模型则应用于投顾场景。为提升投顾效率,西南证券研发了投顾AI创作台系统,供公司内部投资顾问使用。大模型通过处理每日舆情与咨询,按照特定业务规则整合出有价值的内容,将资讯精选内容提供给投顾业务人员使用。此外,大模型还可依据客户画像定制化生成内容。
布局AI大模型面临挑战
大模型应用前景广阔,但合规性要求、数据治理和安全性成为多数券商应用大模型的首要关注点。此外,算力和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改造也涉及一笔不小的投入,如何达到成本和效益的平衡点是大模型能否大规模投入使用的关键。
国金证券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孟灿认为AI大模型在券商业务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数据安全是证券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因为大语言模型的应用可能涉及数据传输,而券商的数据是高度敏感和机密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券商需要不断夯实数字技术应用的安全基础,制定了应急处置预案,并深入研究开源软件治理,建立健全开源软件评估体系。同时,券商还建设了行业和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以防范化解数据隐私和安全风险。
除了数据安全问题,国泰君安还分析道购买和升级硬件设备、满足算力标准、培训员工、存量系统升级等需要耗费巨额成本也是一道坎,对于一些中小型券商是重大负担。大模型的落地更要求证券公司具有高水平的技术团队,需要熟练掌握各类底层技术,对缺乏技术积累的公司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大模型技术在证券行业中的探索和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开拓、持续优化的过程。多数券商表示,公司将在把握风控的前提下,审慎地、科学地、有节奏地推进大模型在多条线的应用落地,驱动服务和产品创新,紧跟科技前沿趋势及技术发展脉络,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