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癌是中年男性杀手 晚期患者有决心:不想输给癌症
谢先生10年前确诊头颈癌四期,因为治疗导致颜面缺损,发声和进食也受影响,但他不放弃抗癌希望,下决心宣誓「不想输给癌症!」(王家瑜摄)
台湾头颈部肿瘤医学会、头颈爱关怀协会携手举办「头颈癌友心声摄影展」,希望唤起各界对头颈癌的重视和支持,成为癌友们的一线曙光。(王家瑜摄)
头颈癌是台湾青壮年男性健康杀手,每年约万人确诊,由于手术治疗造成颜面缺损、发声障碍、进食困难等,造成回归职场的阻碍。医师指出,台湾头颈癌发生率远高于他国,且6成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治疗选择受限。60岁的谢先生罹患头颈癌10年,经历手术、化放疗等数十次治疗,多年后却转移复发,但他仍不放弃一丝生机,「不想输给癌症」,更鼓励所有病友「不要害怕」,积极面对治疗,让自己有多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台湾头颈部肿瘤医学会理事长朱本元说明,头颈癌是台湾男性癌症发生率第3名、死亡率第4名,近年来新发生人数不断上升,每年新增约1万人确诊,由于手术治疗可能影响外观、吞咽和发声功能,病友往往因为异样眼光而很难走出来。
台北荣民总医院肿瘤医学部医师杨慕华指出,台湾头颈癌发生率远高于他国,且6成以上确诊时已是晚期,由于病程进展快,晚期患者五年存活率仅36%。国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组长林莉茹表示,口腔癌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对个人和家庭都带来很大的冲击,最佳预防方式是戒除香烟、槟榔和饮酒,并提供高风险族群每2年一次免费口腔癌筛检,但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筛检量减少3成,呼吁符合资格者务必定期筛检,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杨慕华提到,根据美国癌症治疗指引,转移或复发头颈癌患者应优先使用免疫治疗,但国内健保给付仍停留在二线治疗,须和标靶药物择一使用,即使治疗失败也不能互换,而且国内头颈癌患者以蓝领阶级居多,经济能力备受挑战。
谢先生今年60岁,过去担任游览车司机,每天工时长达18到20小时,为了提神,每天3包烟可说是家常便饭。10年前他突然上腭流血、掉了2颗牙,就医检查才得知罹患头颈癌四期,经历数十次治疗,他的面容受损、无法正常说话、只能食用泥状食物,更因为担心吓到人,只得舍弃热爱的游览车,转行开货车。
没想到抗癌第8年,谢先生的癌症复发,甚至转移到肺、鼻咽、舌头,本来准备住安宁病房了,医师建议尝试免疫疗法,让他迎来一线生机。他说,目前使用免疫疗法约1年,效果都还不错,但自费使用一针要价9万元,每3周就要打一次,幸好自己有商业保险,加上持续工作的收入,才有办法坚持治疗。
头颈爱关怀协会理事长杨政杰指出,许多头颈癌病友和谢先生一样,背后有着令人心酸的故事,由于外观上的缺陷,多数病友不愿意站在镁光灯下;7月27日适逢世界抗头颈癌日,台湾头颈部肿瘤医学会、头颈爱关怀协会携手举办摄影展,盼唤起各界对头颈癌的重视和支持,成为癌友们的一线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