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胰臟癌!57歲男罹患「隱藏版癌王」七成病友確診已晚期

胆道癌卫教记者会大合照,(贵宾由左至右):林口长庚纪念医院血液肿瘤科系主任陈仁熙教授、台湾癌症基金会执行长赖基铭教授、病友刘先生、义大癌治疗医院血液肿瘤部副院长饶坤铭教授 图/健康医疗网

胆道癌对国人而言相对陌生,但并非罕见癌症,也很常与胰脏癌搞混。现年57岁的刘先生是中药行老板,五年前开始出现消化不良,进食就胀气,起初自行抓中药治疗,症状时好时坏持续了半年才就医,医师发现他眼睛明显发黄,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肝内胆管癌第三期,当时肿瘤已有10.5cm,研判无法开刀摘除,所幸在医师评估下参加免疫疗法合并化疗临床试验,肿瘤明显缩小,腹痛、黄疸症状也好转。

胆道癌不易早期发现 6-7成病友确诊时已是晚期

胆道癌又称胆管癌,根据癌症登记年报显示,新诊断人数逐年增加,其中又以60岁以上的年长者居多。胆道癌初期通常没有征兆或症状不明显,即使出现消化不良、腹部疼痛、食欲不佳、体重下降等症状,也难以联想到癌症,往往等到出现黄疸、全身搔痒、尿液变深或是粪便变浅等明显症状才就医检查,高达6-7成病友确诊时已是晚期。

台湾癌症基金会执行长赖基铭教授指出,国人对于癌王胰脏癌已经耳熟能详,但同组的胆道癌却鲜为人知,诊断上过去也常被界定是肝癌,由于胆道癌治疗进展慢,且治疗选项少,对于无法手术治疗的胆道癌病友,在过去10多年来只有化学治疗能选择,以及局部辅以放疗,其副作用也严重影响病友的生活品质,病友们皆殷殷期盼新兴疗法能够突破治疗困境。

林口长庚纪念医院血液肿瘤科系主任陈仁熙教授表示,胆道癌依肿瘤发生位置可分为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胆囊癌及壶腹癌这四个类型。肝内胆管癌发生比率较高,胆囊癌次之。虽然肿瘤形成原因尚不明确,但目前已知风险因子包括:(1)长期导致胆汁郁积的疾病;(2)罹患容易反复造成胆道发炎的疾病: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或溃疡性结肠炎;(3)慢性B型、C型肝炎或肝硬化;(4)特定肝吸虫感染,如中华肝吸虫;(5)经常接触戴奥辛、多氯联苯等有害物质;(6)胆管良性瘤,如胆管乳突状瘤病;(7)肥胖;(8)糖尿病;(9)抽烟、酗酒,符合上述九大高危族群的民众皆应养成定期检查的习惯。

确诊即陷入困境 过往胆道癌存活期难突破一年

在过去由于治疗方式有限,胆道癌只分为可开刀与不可开刀,仅有不到3成病友可以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容易复发,赖基铭教授坦言:「大部分病友2年内都会阵亡」,平均五年存活率仅10-30%左右。陈仁熙教授补充,对于无法手术只能接受化疗的病友中,化疗效果也不如预期,中位存活期仅有约8-10个月,晚期胆道癌的五年存活率小于5%,临床治疗棘手程度及高死亡率,使病友确诊即陷入治疗困境,急需新的药物来突破现况。

免疫疗法登场救援 用于晚期胆道癌一线治疗带来新希望

近年来,免疫疗法已成为癌症治疗新趋势,不论是单独治疗或是合并其他治疗策略,临床应用上都有不错的成果,今年(2023)也获卫福部核准用于胆道癌治疗。义大癌治疗医院血液肿瘤部副院长饶坤铭教授表示,免疫疗法的治疗原理是破坏癌细胞欺骗人体免疫系统的机制,使病友自身的免疫细胞得以重新辨识并消灭癌细胞。

根据临床数据显示,免疫疗法合并化疗的使用可以显著降低病友的死亡风险,3成病友不仅肿瘤明显缩小,整体存活期超过1年,更有2成5以上病友存活期大于2年,打破胆道癌治疗10多年来的困境。

饶坤铭教授以前述个案刘先生为例,当时因肿瘤太大,若进行手术切除,剩下的肝功能将不足以支撑日常生活,因此在20多天的胆汁引流后,即加入免疫疗法的试验,两次疗程后刘先生都自觉状况感善,腹痛减少。虽然期间因肝指数(GOT、GPT)上升一度中断,不过治疗不到1年就观察到肿瘤明显缩小,至今历时3年多,原本10.5公分的肿瘤也仅剩2-3公分,就像一颗大苹果缩减成只剩果核,几乎没有活性,良好的成效也令团队感到振奋。

胆道癌治疗仍有进步空间 期许免疫疗法及早纳入健保给付

免疫疗法合并化疗是胆道癌治疗的重要里程碑,具有较佳的治疗成效,病友对治疗的耐受性也高,着实为晚期胆道癌治疗带来一道曙光,但新兴治疗所带来的庞大经济负担对病友来说还是非常沉重。赖基铭教授、陈仁熙教授与饶坤铭教授共同期许免疫疗法能及早纳入健保给付,让晚期胆道癌病友在治疗选择上多一个选项,进一步减轻病友的治疗压力。

57岁的刘先生因腹痛、黄疸就医,才发现罹患胆道癌。 图/健康医疗网

本文转载自《健康医疗网》,原文为:当心「隐藏版癌王」!半数以上胆道癌确诊已晚期存活期难破一年大关!

│更多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