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揭密》北约挑战俄罗斯却不正面对抗中国 可能是时机未到
美国在印太地区扩大军事联盟来围堵中国,许多西方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因为美国不敢直接与中国对抗。(图/Shutterstock)
最近美国媒体与智库对于美国政府的中国政策提出质疑,认为美国主导的北约组织有胆量挑战拥有更多核武器的俄罗斯,却不敢与中国撕破脸,令人难以理解。有一种较普遍的看法是,美国经过与前苏联的冷战之后,对俄罗斯的情况摸得比较清楚,但是对于中国的政治运作仍难以掌握,只能谨慎地对中国进行战略包围,最终还是希望用经济等较和缓的路径而非战争来降服这头前所未见的巨兽。
「北约有胆量挑战俄罗斯,却不愿意和中国撕破脸」,这个问题出自于美国知名的网路问答平台Quora,问题被提出主要还是起因于俄乌战争中的中国所扮演的角色。中国公开表态与俄罗斯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上不封顶」,但因为不想遭到美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只能以较为隐密的方式支持俄罗斯。美国也不想用战争来解决与中国之间的分歧,华盛顿认为面对这个强大的对手最安全有效的方式是进行战略包围。
美国拜登政府的策略非常明显,它不断地扩大北约组织的影响力与成员,以所谓「印太战略」拉拢亚洲的盟友来围堵中国。(图/美联社)
美国的策略非常明显,它不断地扩大北约组织的影响力与成员,以所谓的「印太战略」拉拢亚洲的盟友,外界更传出各种「亚洲版北约」、「印太小北约」等说法。北京早已感受到华盛顿正在压缩中国的战略空间,因此必须拉紧其他的盟友。很显然地,从欧巴马任期内美国开始其「重返亚洲」政策以来,美国已经认定快速茁壮的中国已经是美国的「系统性挑战」,如果北京停止在乌克兰战争中支持俄罗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仍不会改变对中国的看法,这在北约峰会公报中有极为明确而详尽的陈述。
也因此美国在印太地区建立了美英澳三国联盟(AUKUS),在加强与印太盟友的对话与合作,西方分析人士也观察到有所谓的IP-4印太四国(Indo Pacific-4),即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纽西兰参与了北约峰会,甚至还以印太战略来拉拢中国的宿敌印度,这种态势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系统性的全面包围策略。
曾出任第12任(2009~2014)北约秘书长的丹麦前总理安诺斯.福格.拉斯穆森(Andes Fogh Rasmussen)在接受电视采访时,毫不避讳地的说出美国将北约扩大到亚洲来约束中国的目的:「目前北约的目标是先搞垮俄罗斯,对付中国是第2步」。西方分析人士说,这是目前北约国家绝大多数高层的想法,他们不是不愿意挑战中国,只是单纯地觉得「目前挑战中国,时机并不合适」。
曾出任北约秘书长的丹麦前总理拉斯穆森毫不避讳地的说,北约扩大到亚洲来约束中国的目的是「先搞垮俄罗斯,对付中国是第2步」。(图/路透)
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也相信,如果与中国在印太地区爆发一场规模庞大的战争,将对全球经济与西方国家的利益造成毁灭性打击。欧盟在其2021年印太合作战略也明确指出,南海的和平与台海安全对欧洲安全与繁荣有直接影响。2022年北约还通过一份核心战略文件,将「安全合作」与「威慑与防御」、「危机预防与管理」一起列为「三大核心任务」之一。
为此,北约不仅邀请印太地区伙伴参加了北约峰会,外交部长与国防部长会议也全部出席。此后AUKUS进行核潜艇合作,法德英等欧洲国家与印度、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印太国家也建立武器贸易等安全上的紧密关系。还有英国与日本驻军协定、法国和义大利派遣舰艇通过台湾海峡、韩国向波兰出售武器,以及英、日、义3国的战机合作计划等等。
在AUKUS进行核潜艇合作后,法德英等欧洲国家与印度、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印太国家也建立武器贸易等安全上的紧密关系。(图/路透)
这些北约国家让与印太国家的合作有理由让中国感到不安,但中国庞大的经济实力让这些国家不会直接卷入与中国的对抗。虽然美国有明确的对抗北京的目标,但许多欧洲主要国家并不想与中国闹得太僵,例如法国否决了在东京设立北约联络处的提议,德国内部也正在为如何应对中国进行激烈的辩论,像匈牙利等其他北约小国则持续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因此,大部份欧洲国家对印太版北约只会有些象征性的支持动作,例如航行自由。
日本涟号驱逐舰25日首次穿越台湾海峡,同时有纽西兰与澳大利亚军舰协同航行,这种台海与南海自由航行政策已成北约印太盟友的象征。(图/日本海上自卫队)
总之,美国向亚洲扩张北约势力是政治上的布局,规模与声势极大,但是对中国产生的实质压力仍有限,中国很容易运用其经济力量化解与亚洲国家之间的隔阂,当然这必须要保持在印太地区不爆发军事冲突与磨擦。一旦在南海或台海爆发战争,不仅所有与印太国家合作的努力付之一炬,也正好掉入部份西方国家好战政治人物的陷阱,届时就会像历史的教训一样,成为一场无人获胜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