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揭密》英记者眼中不一样的中国:故宫珍宝流浪抵台秘闻

1965年台北故宫建成,出宫30余载的国宝有了典藏归宿,文化大迁徙也划下时代句点。(图/邓惠恩摄)

随着台湾因半导体科技与美中战略竞争扩大导致国际能见度暴升,国际上对台湾的关注度前所未见。一些有过与中国接触经验的西方人士直到这几年才体会到,原来还有一个体量较小、中华文化蕴藏却更加丰富的台湾。曾担任驻北京记者的亚当.布鲁克斯(Adam Brookes)有感于西方世界对台湾承载中华文化份量所知有限,特地循着他所了解的北京故宫历史追索到台湾的故宫文物,希望透过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让西方更加了解中国在二次大战的角色与经历,并反映出那个与世界密切往来、对国际敞开心胸的中国。

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南迁,同时也揭开故宫文物迁移的序幕。(图/宋秉忠摄)

亚当.布鲁克斯曾为《英国广播公司》(BBC)担任驻北京记者,他与妻子造访台湾故宫博物院时,首次听到故宫文物在二战时期流浪历史,受到极大震撼。为此他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访问了多位参与故宫文物南迁与赴台的相关人物,在近期出版新着《易碎珍宝:在二战中拯救故宫文物》,纪录了故宫文物在战时流浪16年的历史故事。

故宫文物南迁,装箱后以卡车运送。(图/庄灵提供)

布鲁克斯在接受《自由亚洲电台》(RFA)访问时表示,19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民政府为保护故宫文物,于1933年将它们打包南迁到上海,再经长沙、贵阳、四川、重庆、南京,最后在1949年运抵台湾。他说,这个故事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几乎从来没有被讲述过,它所呈现的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代。

故宫文物南迁先以船运至上海南京,再迁移至汉口与四川,沿途历经艰险。(图/南京博物院)

他说,「这些皇家珍品从北京到上海、南京再往中国西部的这段旅程,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中国人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非凡的经历与迁徙。」书中提到的一位文物保存人那志良说,1937年装载文物上轮船时,南京码头挤满了难民,日本轰炸机在头顶上盘旋轰炸,文物珍宝与难民挤在一起,没有食物,也没有休息的空间,那种混乱是无法形容的。

国家地理频道的《透视内幕:国立故宫博物院》纪录片中,展示了库房所保留70年前故宫文物从大陆运送来台的木质封箱。(图/故宫提供)

布鲁克斯自问:「是什么驱使了这些文物保存者携家带眷、颠沛流离却也要紧紧守着这堆文物?」他认为,「除了对文物的热爱,这群人还坚信着这些中华珍宝代表的意义,这些艺术品看作是体现、或代表国家的某种方式与概念。」「他们不希望中国在日本占领下消亡,其动机是出于中国民族意识,以及艺术在民族意识中所扮演的角色。」

布鲁克斯提到,英语世界对中国人在二战中的经历理解极少,他希望透过这本书带来二战史上一些中国人的角度,更希望读者能因此思考看待中国的方式。「中国曾经是一个更加对外开放的、国际主义国家。这跟我们许多人在与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打交道时,经历的封闭感不太一样。」「我希望人们了解中华民国那段历史,那时与当下中国在世界上的样貌截然不同。」

北沟故宫时期,工作人员整理文物。(图/黄国峰翻摄自「北沟传奇-故宫文物迁台后早期岁月」特展)

在十多年的研究与探索中,布鲁克斯透过台北故宫找到了2位重要的亲历者:故宫前博物馆馆长的儿子庄灵,与已经百岁的文物保管人索予明,从他们的回忆中尝试还原这段历史。索予明如今已年逾百岁,庄灵则是父亲庄严于1937年中日淞沪会战爆发后押运文物到贵州,隔年他就在贵阳出生。2代人的青春、2家人的故事,卷入同一段历史洪流:战乱、押运、渡海来台,大时代的小人物叙事,投射出波澜壮阔的民国记忆与国宝征程。

北沟故宫文物典藏山洞,文物入库。(图/黄国峰翻摄自「北沟传奇-故宫文物迁台后早期岁月」特展)

抗战8年后,日军于1945年投降,撤退到大后方的文物木箱终于回到南京,但是国共内战再启战火,文物被迫再次踏上流浪之路。索予明苦笑说,从抗战时离家,一直在外面流浪,从四川回南京,又被共产党打到台湾。「谁知道搞一辈子啊!不光是我一个人,很多人都是这样。」言语中充满动乱时代的无奈。

由于国共内战情势紧,转运台湾的文物只能精选,从故宫运出时有19690箱,抗战胜利运到南京时为13491箱,渡海来台前挑选2972箱,大约只有2成多。庄灵表示,文物箱从南京下关航行到基隆港,木箱堆满船舱走道,晚上就睡在文物的箱子上。索予明回忆道,他搭乘海军昆仑舰,沿路上砲火不断,走走停停,原本2天行程走了快一个月。

北沟故宫文物库房。(图/黄国峰翻摄自「故宫文物迁台后早期岁月」特展)

文物抵台后先存放在台中糖厂,后来政府在台中雾峰的北沟建了3座库房存放文物。1957年以后北沟才开放参观,除了蒋介石夫妇会来之外,还有各国政要前来,包括沙乌地阿拉伯国王、泰国国王、菲律宾总统伉俪、日本首相,到国际美术史家、考古学家接连造访,庄灵说,他的父亲庄严都会陪同,家里有一张张历史合影。

国立故宫博物院筹划3年才成行的「中华瑰宝」故宫文物赴美巡回展前预展。(图/林国彰摄)

1961年故宫文物首次到美国巡回展览,盛况空前,故宫文物首次与世界上交流。1965年台北故宫建成,文物再次装箱北迁,外双溪仿宫殿式建筑挂上「国立故宫博物院」,书法出自庄严之手,出宫30余载的国宝有了典藏归宿,文化大迁徙也划下时代句点。

资深摄影家庄灵1938年生于贵阳,1948年随父亲庄严护送第一批故宫文物来台。(图/邓博仁摄)

庄灵说,「1999年我们全家去重走文物南迁路,到了南京之后就想看看小时候的地方,那个库房依旧。」当时南京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徐湖平说:「你父亲那一代真是了不起,把文物带到台湾去,守护得那么好,让文物到今天能够安然无恙。」

因战争与政权更迭而上场的文物大迁徙,在两岸历史留下深刻的印记,留下一整座千年文物堆成的文化巨塔,与一大批亲身参与者刻骨铭心的家族故事。「我父亲那一代都过去了」,庄灵说,「他们为故宫付出一辈子的汗水与努力,可以说是对得起这份工作、也对得起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