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揭密》中国发表科学论文质量居冠 美国真的不担心?

许多西方研究人员认为必须正视中国在科学研究领域崛起的事实,并且不只将它视为挑战,更应该做为西方科学界的机遇。(图/Shutterstock)

近几年来美国、欧洲与日本的学术界注意到一个令他们警惕的事实:中国的科研人员在全球科学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与影响力,已经超越美英日德等传统的科技大国。西方科学界一些批评家仍对中国科研人员的论文品质与科研层次有所质疑,但更多深入的研究证明这些瞧不起中国科研进展的人只是刻意的傲慢与驼鸟心态,许多西方研究人员认为必须正视中国在科学研究领域崛起的事实,并且不只将它视为挑战,更应该做为西方科学界的机遇。

中国科学论文逐渐在几个重要指标登上冠军宝座,大约是在 2019年左右,这3项指标分别是:论文发表数量、被引用次数进入前10%以内、被引用次数进入前1%以内。中国最初大约是2017年在论文数量指标拿下冠军,后几年接连拿下第2项与第3项指标的冠军。而在此之前,这3项指标的冠军宝座都是长期由美国占据。

中国大约是2017年在论文数量指标拿下冠军,随后在「引用次数前10%」与「引用次数前1%」两个指标拿下冠军,全面超越美国的科学论文指标。(图/Shutterstock)

比较早注意到中国科研论文大数量崛起并公开发表相关调查结果的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黑木慎一指出,中国拿下3 项指标冠军,显示其研究的质量和数量上已经具备世界顶尖水平的实力,如果要维持真正的科技大国地位,就必须在「三冠王」的位子上保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并创造出相称的科研成果。现在的状况不意味着这中国产业竞争力能迅速跃居世界第一,或是诺贝尔奖得主迅速增加。但如果3个宝座能维持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很可能会出现。

美中在可以合作的科研项目上,不应该视之为威胁,而是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机遇才对。(图/美联社)

黑木慎一认为,中国科研界要长期维持科研论文指标冠军还有几个缺陷,一是它过于重视商业应用而轻视基础研究,西方科技大国通常投入15~20%的比例在基础研究,但中国仅约5%,差异非常明显,中国也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但近两年可能受疫情影响,还看不出明显改变;其次是中国过去在研究上有大量的国际合作,现在与西方关系恶化,技术交流与研究活动有太多的限制,可能会影响其最新科技研究的进展。

有些西方科技评论则认为,中国的科研不只缺乏基础研究,也较少有原创性的研究,相当多数研究属于模仿西方研究或是验证性的研究,短时间内论文数量增加不足为惧。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弥尔顿与罗斯林伍夫讲座教授卡罗琳.华格纳(Caroline Wagner)近日在非营利媒体《对话》上发表文章驳斥了这种论调,他指出,中国并不是唯一大幅提高其科研能力的国家,但它的崛起特别引人注目。中国是以政府政策来推动科研,数十年来发展速度已经到了让美国官员与政策专家担心它会改变全球权力结构的地步。

中国拿下3 项指标冠军,其研究的质量和数量上已经具备世界顶尖水平的实力,如果要维持真正的科技大国地位,就必须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并创造出科研成果。(图/Shutterstock)

她说,2017年中国学者发表科研论文首次超过美国研究人员,当然,数量不等同于质量。若从2015~2019逐年进行统计,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的论文中,中国在2019年以8422篇首次越美国的7959篇与欧盟的6074篇;在人工智慧项目上,中国论文的总量是美国的3倍,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的人工智慧论文中,中国是美国的2倍。这种现象在奈米科学、化学和交通等领域的研究论文也有相似的状况。

研究还发现,中国的研究具有惊人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并非简单地抄袭或复制西方研究人员的成果。为了衡量这一点,卡罗琳.华格纳的研究以科学论文中引用的跨学科组合做为原创性与新概念的指标,最后也发现中国的研究与其他表现最好的国家同样具有创新性。她强调说,这些研究表明中国现在不再是低质量科学的模仿者,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在数量和质量上与美国和欧洲不相上下的科学强国。

2022年《晶片与科学法案》明确限制与中国在某些研究和制造领域的合作,同时也祭出更多的措施限制中国接触美国的技术。(图/美联社)

由于科学研究能力与军事和经济实力密切相关,美国从上到下都对中国的科学崛起构成的威胁表示担忧,美国政府也采取措施抑制中国科研实力的增长。众所周知的2022年《晶片与科学法案》就明确限制与中国在某些研究和制造领域的合作,同时也祭出更多的措施限制中国接触美国的军用相关技术。

全球有相当一部份科学家认为,有很多恐惧是来自于民族主义的偏狭观点,但是学术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思想和信息的交流驱动的。许多研究也显示,当中国与美国研究进行合作时,获致的科研成果往往是质量最好的。诚如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所说,美中应该在该合作时合作、必须竞争时竞争,双方在可以合作的科研项目上,不应该视之为威胁,而应视之为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机遇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