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揭密》美改称蔡英文「台湾民选代表」? 国务院用语曝玄机
川普故意拿台湾问题在言辞上激怒北京,最后赢了嘴皮却输了选举。(图/Shutterstock)
美国国务院就共机扰台发表声时呼吁大陆停止对台在外交、军事与经济上施压,并与台湾当局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不过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Ned Price)在表述台湾当局使用「台湾民选代表」(Taiwan’s democratically elected representatives)字眼,引起外界担忧拜登政府对台政策从川普时期的做法大幅后退。美方不称「台湾蔡总统」或「台湾政府」,让对许多绿营支持者造成不小的心理挫折,这主要还是来自于过度吹嘘外交成果,对川普政府狂飙美台关系的做法存在不切实际的期待,难免在拜登政府回归正途后受到伤害。
其实在过去美国国务院与台湾交往内部指引中,早就有对台湾官员称呼为「代表」(representatives)的用法,这项存在数十年的指引中明确规定:美国官员称「台湾」而不能称「中华民国」、称「地区」或「经济体」而不能称「国家」、称「台湾当局」而不能称「台湾政府」、称「台湾代表」而不能称「台湾官员」、双方的关系是「非官方关系」而非「外交关系」使用等等,此外在驻地机构名称与官衔、往来名义与护照种类都有规定,都是为了区别这是非官方关系。不过,这些称谓用语指引也会随着时间有所调整以适应实际需要,但维持「非官方」称谓的原则不变。
在美台过去交往过程中,双方官员的来往秉持此原则还比较好办,毕竟台湾处于弱势,很难有什么要求。但情势亦非一成不变,主要的变化发生在前总统李登辉任内首次赴美访问。经过积极运作,李登辉终于在1995年获得当美国总统克林顿同意他以校友身份到纽约康乃尔大学发表演讲,当时美国国务发布消息时,使用的用语是「台湾人总统」(Taiwanese president)李登辉。这次的李登辉在美国演讲非常成功,但却因此引发了影响深远的台海飞弹危机。
到了2000年之后小布希总统执政时期,他有一次在讲话中提到台湾时用了「国家」(country)的字眼,被眼尖的媒体发现。事后媒体就此追问时,白宫的发言人回应以与台湾维持非官方关系的制式说法含糊带过。当时可能是总统文稿撰写人在白宫内,总统文稿亦不经国务院审核,才会出现此种差错。
前总统陈水扁曾以过境外交方式访问美国,大幅提高了政治声望,但后来却因过度操作过境外交,加上误判美方态度,遭到美方羞辱。图为2008年过境美国旧金山。(图/本报档案照)
在2003年陈水扁总统积极争取以过境方式夹带访美目的,外界称之为「过境外交」,当时正是美军炸毁中共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1999年)与美中在南海撞机事件(2001年)后的两国关系低潮期,台湾几经努力后成功地让陈水扁在纽约过境,美方同时也给予相当礼遇,除会见部分国会议员外,还有公开活动与接受媒体采访。当时的小布希总统谈及此事时对陈水扁的称呼是「台湾领导人」。
此事后来在温家宝访美时向美方抱怨,加上陈水扁2004年连任后声望大跌,打算再次争取过境访美提高支持度,却因误判美方态度,2006年获美方批准在阿拉斯加过境,陈水扁总统愤而取消过境计划。当时美国务发言人麦可.马科回应媒体询问时表示,取消过境美国是「他」自己的决定,发言人一连10个「他」,既无「陈总统」,也无「台湾领导人」,以此表达美方的不满。
绿营与其外围组织经常拿「正名」做为选举动员的手段,但最后都证明只是虚晃一招。图为台独社团举办正名活动,希望篮球协会在举办琼斯杯时,弃用「中华队」改用「台湾队」的名称。(图/陈怡诚摄)
到了马英九担任总统时期,美方依照陈水扁时期的称呼,对过境的马英九为「马总统」或「台湾领导人」,直到2016年才又发生重大变化。当时由于川普本人与竞选团队成员不熟悉对华政策的敏感与复杂程度,在未就任时接了蔡英文的恭贺电话,引发大陆对尚在任的欧巴马政府强烈抗议,当时还由国安会发言人普莱斯(正好与此次拜登政府的国务院发言人为同一人)出面重申「一个中国」政策。川普就职后接受国务院官员建议,用语上较有节制,但后来在其蛮横作风下,在称呼上益发不按规范行事,川普本人数度使用「台湾总统」的用语,再次招来大陆的抗议。美国媒体认为,川普此举显然是为了激怒北京,而且也确实达到他的目的了。
诚如前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卜睿哲所说,「美国总统(欧巴马)谈论台湾所使用的措辞有时会有点不太精确,但这不代表什么,外界过度解读没有什么意义。」台湾民主化之前美国常用「台湾当局」的字眼,民主化之后则称呼陈总统、马总统与蔡总统,这些都是务实的称呼,也是维持双方互动时必要的方式。但如果台湾自已要拿这些字眼大做文章,把美国官员的某次称呼吹嘘为「外交成就」,未免也太过小题大作,这种做法将来也一定会碰到美国官员改口的时候,届时为几个字眼忽喜忽忧,就像在台湾内部搞「正名」活动一样,只能骗骗自己,别人是当作笑话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