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揭密》与病毒共存 预备应对Omicron死亡人数超过所有毒株

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已正式向国人宣告未来必然会与病毒共存,从各国统计数字看,这个过程中Omicron造成的死亡人数将会比先前的毒株要高出许多。(图/Shutterstock)

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已正式向国人宣告,「清零已经不可能」、「未来必然会与病毒共存」,很明确地画出未来台湾防疫政策走向。既然要「共存」,国人就必须在心理上有充足的准备,未来我们身边会有愈来愈多的人陆续感染Omicron,而且根据其他国家的统计数字,Omicron将会是所有新冠病毒中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毒株。目前台湾因感染新冠病毒致死的人数为853人,可以预料在与Omicron共存的过程中会远高于这个数字。

一般人都知道Omicron传染力强,但大多数是轻症或无症状,为何会较先前致命性更高的Delta或Alpha造成更多的死亡病例?简单说,就是其致命性虽低,但被传染的患者人数会高数十倍,因此因Omicron死亡人数会比前几个毒株多。

Omicron传染力强,虽然致命性较低,但被传染的患者人数会高数十倍,因此其感染者的死亡人数会比前几个毒株多。(图/陈俊吉摄)

如果用流行病学的名词来说,其中的差异就是「死亡率」与「病死率」的不同。这2个名词有时在报导时为行文方便予以简化而造成混淆,但实际上有明显差别。所谓「死亡率」(mortality rate)是指一定时期内某种疾病在人群中造成死亡的比例,一般是用来测量疾病危险性的指标;而「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 CFR)则是一定时期内某种疾病的患者当中死亡者的比例,用以测量该疾病的死亡风险高或低。换句话说,如果死亡人数是分子,前者的分母就是全部人群,而后者分母就是患病者总数。

应对无法避免的与Omicron病毒共存,得准备足量的口服药,图为新冠口服药其中2种Paxlovid与Molnupiravir。(图/路透)

因此,病死率高的,死亡率不一定高。例如台湾曾经发生的SARS,感染者发病后来势汹汹,死亡的比例高很高,但是因为发病后很快死亡,相对比较没有机会传染给别人,因此SARS很快就绝迹,这种情况就是「病死率高」,但对台湾民众的「死亡率低」。

另外像狂犬病也是这种型态。它的病死率极高,但因为症状明显、感染者存活时间短,因此被感染人数极少,造成的死亡率还不如艾滋病。根据国外现有的数据,这两种病的死亡率差异高达百倍之多。

往与病毒共存过渡的过程中,必须加快推进儿童新冠疫苗接种进程。(图/本报资料照片)

据《自然》杂志的医学报告指出,影响新冠病毒患者的病死率的主要因素有5:毒株、年龄、健康状况、疫苗与药物。众所周知,高龄民众、未完全接种疫苗(含加强针)与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死率高,而已确认的几种毒株中又以Delta病死率最高。至于药物,目前已开发出多种效用强大的口服药,对降低重症率与病死率有很大的作用。

至于变异毒株,从新冠原始毒株开始一直到Alpha、Beta到Delta,病毒的传染性增高的同时,病死率也随之提高,一直到Omicron出现,虽然传染力更强,但因为与肺细胞的融合能力减弱,导致致病力大幅下降。也有专家认为,Omicron毒性从统计数字上看减弱很多,还有个因素是曾感染其他毒株而产生抗体的人群与接种病苗人群具有免疫力,使其造成重症的比例降低,但是它的免疫逃逸能力又比其地毒株高,至于这些因素在实际人群中造成的差异,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与统计才能厘清。

在推进与病毒共存的过程中,为避免感染人数呈几何式成长,所有防疫措施仍不可松懈。(图/郭吉铨摄)

以疫情最严重的美国为例,今年初康奈尔大学发表研究指出,相比Delta的5.3%病死率,到Omicron已下降至0.9%,英国2月底发布的统计数据则称,Omicron的死亡风险较Delta下降67%,而相同的统计数字在香港则只有0.18%,疫苗接种率较高的国家,Omicron病死率甚至低到0.1%,已接近流感的病死率水平。

不过,Omicron病死率虽低,但死亡率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造成的死亡率升高主要是传染力太强,感染人数很容易暴增数十倍,因此造成实际的死亡人数会比其他毒株多很多。以香港为例,过去2年疫情控制很好,但这波Omicron让感染人数暴增,医院都挤不下,病床直接堆到医院的室外空地上。3月份最严重的时候,每天有7万多人确诊,每天病死人数接近300人,一天的死亡人数就比过去2年的总和还高,是全球Omicron病死率最高的地区。专家分析称,香港年长者接种疫苗比例较低,是病死率较其他国家高的主因。

影响新冠病毒患者的病死率的主要因素有5:毒株、年龄、健康状况、疫苗与药物,普遍接种疫苗是最简便而能有效避免重症与死亡的方法。(图/黄世麒摄)

总之,就算Omicron病死率低,一旦感染人数暴增,死亡的总数仍会较先前几波疫更多,这在许多国家的统许数字上都有相同的现象。此外专家们一再提醒,必须留意感染人数暴增时,医疗体系会遭遇极大压力,可能还会导致很多非Omicron患者因未受到良好医疗照护而致死的案例。这种医疗资源分配就成为另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也难怪台湾的医疗卫生官员仍提醒民众,虽然共存是大方向,但仍要控制疫情散播,做好个人防护与遵守防疫规定,避免出现几何式成长而挤垮医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