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地域限制 私校永续经营上上策
私校存在的价值,除提供多元选择,还有刺激公校进步的功能,因此打造具市场价值的特色学校,将是私校永续经营的上上之策。图为文生高中话剧社表演情况。(翻摄自文生高中脸书/张朝欣云林传真)
教育部统计,2023年全国高中职学生人数前10名的学校都是私校,全数集中在6都;这些学校累积长年办学口碑,并因应社会需求调整招生类科,不怕招不到学生,证明私校仍有其经营空间。鉴于私校合并的过程牵涉诸多利益,合并之路困难重重且漫长,应该思考打造具有市场价值的特色学校,并突破地域限制,扩大招生范围,才能真正解决经营困境。
私校除了退场,合并是另一种选择,但合并势将面临各种整合,时间长且过程繁复,即使合并成功,也无法保证能够发挥1加1大于2的效果,或就此顺利营运,因此最终仍须找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与公校进行市场区隔。
早年台湾的公立学校不多,加上人口持续成长,政府鼓励私人兴学,并提供优惠补助与土地,很多私校应声而生;但随着时代变迁,少子化成为私校退场魔咒,大环境的改变只能接受,不少私校「穷则变、变则通」,穷途并非末日,转个弯仍能持续向前,且有不少私校已经走出自己的路。
公校没有退场机制,且在政府大力补助下,1班不到10人仍可经营;私校主要依赖学生学杂费经营,学生不够、财务不足便要关门。眼看私校退场条例实施近2年,被列入「专案辅导」的私校多未见起色,与其等待协助,不如寻求突破。
政府透过私校退场机制持续朝公校最大化方向前进,试想一旦全数公校化,没有私校对比,很可能落入「没有比较、没有进步」的情况,导致教育品质低落、国家竞争力减弱;私校存在的价值除提供多元选择,还有刺激公校进步的功能,因此打造具市场价值的特色学校,将是私校永续经营的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