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绿色创新、丰富新能源车险保障 上海保险业:通过保险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财联社3月30日讯 (记者 曹韵仪)目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词。近期保险行业披露的财报显示,多家险企正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体措施包括数字化转型、绿色投资规模上升以及服务新能源产业链。
上海如何借助金融要素高度集聚的优势,为新质生产力的提速发展保驾护航?在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上海市保险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上海保险业将通过保险创新、科技创新等方式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险机构人士也表示,未来将聚焦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重点领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
围绕新能源车险打造更多产品
目前,新能源车险的高成本是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制约新能源车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新能源车险成本问题,需要产险公司、政府和车企共同合作,推动新能源车产业健康发展。
在29日举办的中国太保2023年度业绩说明会上,中国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表示,新能源车险成本高有四方面因素。首先,新能源车智能化集成度高;其次,新能源车身结构与传统燃油车不同;第三,新能源车的驾驶行为与燃油车有明显差异;最后,社会因素也是影响新能源车险成本的因素之一,许多新能源车被用作营运车辆。据太保产险的数据显示,新能源车的出险率比燃油车高出1倍。
“尽管新能源车险面临一些挑战,但他对未来新能源车险的发展充满期待。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保险行业也将适应市场需求,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顾越认为。
上海多家险企分公司正在大力发展新能源车险。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金晶对财联社透露,该公司专属条款上线后每年服务新能源车二十余万台次,同时围绕新能源车产业如充电桩、涉车责任、新能源电池等开发一系列产品。
“新能源车是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平安产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国栋对财联社记者介绍,新能源车后板块需要绿色创新产品,比如新能源车电分离保险,解决传统车险无法满足车电分离模式下动力电池保障的痛点、充电桩保险组合产品等。
业内指出,新能源车险的槽点、难题很难单纯依靠保险监管和行业自身力量解决,而是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普惠处副处长林玲指出,上海保险业要积极服务新质生产力,加大对绿色重点产业、项目、技术领域的保险保障和融资增信需求,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绿色转型。
绿色投资规模上升 服务绿色金融
“我们要优化投资组合、创新投资方式,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为科技自立自强,同时为国家的绿色发展提供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金融活水。”中国人寿董事长白涛在日前举办的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险企绿色投资规模呈上升趋势。从数据来看,中国人寿投资资产达56733.71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服务实体经济存量投资规模超4万亿元,绿色投资存量规模超4600亿元。
中国人寿年报显示,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形式,重点支持了低碳、循环、生态领域融资需求,2023年,中国人寿绿色保险风险保障金额达12万亿元,绿色投资存量规模超4800亿元。
年报显示,平安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达1,285.68亿元,绿色贷款余额达1,463.45亿元。在绿色金融领域,平安的绿色保险原保费收入达到了373亿元,同比增长近49%,增速显著。此外,平安成功落地了ESG保险及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463亿元,同比增长25.7%。
上海保险业紧密围绕上海“绿色低碳”重点领域战略部署,聚焦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减污降碳、生态环境保护及碳市场建设的保险创新应用和“碳普惠”推广等重点领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
比如,中国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深度参与华能集团、申能集团等大型集团的光伏项目,临港海上风电场、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奉贤海湾海上风电场等风力发电项目,秦山核电、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等核电项目。大都会人寿在投资端,密切关注绿色金融议题,践行负责任投资,将ESG投资理念融入企业投融资政策,在投融资项目落地的同时,助力经济绿色转型,推进双碳目标的达成。英大财险上海分公司聚焦光伏行业,打造“保险+科技”运营新模式,创新开发分布式光伏发电量损失补偿保险,截至目前,已为新能源企业累计提供1467万元风险保障。
“下一步上海保险业将继续贯彻有关绿色金融发展的有关要求,通过保险创新、科技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等方式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保险学会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