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悠悠汇晋阳

▲太原市博物馆馆藏的北齐娄睿墓彩绘陶骆驼俑(太原市文物局供图)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中西方的一条物贸通道,更是一条多种文明交流互鉴的通道。晋阳,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枢纽,使者和商人云集,因而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相融,至今仍有很多遗存。如晋阳古城遗址附近发现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即是一例。娄睿墓出土了610件陶俑,其中太原市博物馆馆藏北齐娄睿墓彩绘陶骆驼极具特色,从骆驼俑的形象类别、驮载物特征及其蕴含的文化因素中能够清晰看到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痕迹。

骆驼因其耐渴耐热、性情温顺、适合长途跋涉等特点成为古代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享有“沙漠之舟”的美誉。自北朝起,骆驼俑作为随葬动物俑的一种,常见于墓葬俑群中。在“事死如事生”的墓葬观念下,其身上驮载的物资有用于贸易交换的丝绸、绢帛等贵重物品,也有供沿途使用的胡瓶、水袋、食物等生活物资,这反映出了当时游牧部族向内地迁徙和丝路贸易通道的建立密切相关。

从对实物资料的观察来看,驼俑根据驼峰数量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双峰驼俑,第二类为单峰驼俑,第三类为无峰驼俑,其中以双峰驼俑最为常见。娄睿墓彩绘陶骆驼为双驼峰直立状载物骆驼俑。骆驼造型手法写实,比例协调,小耳,短尾,通体驼色,头高昂,呈仰天嘶鸣状,黑色颈毛,颈挂有联珠纹的黑色驼铃带。背负满载货物的灰色驮囊。驮囊两端被捆扎束紧,下面为横置的帐篷杆(圆顶蒙古包插杆及插杆的圆形架)及拧起的似麻花状的丝织物,顶上平放帐篷顶圈,前部两侧各挂两个枣核形物品,或是水袋,或是水壶之类的盛水器。骆驼四肢刚健,挺拔有力,充分体现了沙漠之舟坚韧不拔的风貌。

在实际状况下骆驼驮载着物品行走在茫茫的沙漠中,风沙袭来,为防止这些珍贵的货物和生活物资受损,骆驼驮载的物品不会直接暴露在驮囊外,驮载物在驮囊上的实体造型正是工匠们聪慧的艺术表现手法的体现。

骆驼俑既是随葬品,也是艺术品,其创作源于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想象升华。北朝时期的骆驼俑造型虽略显古朴,但追求写实,艺术手法生动逼真。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早已把骆驼和对外交往、贸易交通紧紧联系在一起。各种各样的造型不仅反映出工匠精心创作时的审美特点,也表达了特定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意在全力讴歌开拓进取的精神,这说明社会各阶层对丝路贸易的重视。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骆驼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连接商路与文明互通的重要媒介,使不同文化穿越大漠融汇碰撞、互相渗透。可以说,北朝时期的载物骆驼俑作为民族融合和丝绸之路的文化遗粹,有着不可多得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来源:锦绣文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