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建构两岸一家人新论述
社评
大陆两会期间,北京对台释出明确的促和平、促交流讯息,完全没受到美中紧张对抗的影响,蔡总统同时决定以过境形式会见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陆委会并宣布恢复10个两岸直航点、清明节前小三通复航的消息。两岸关系在双方务实的努力下,虽迈出脱离困境的第一步,但对营造绿红互信,恢复稳定的两岸关系而言,仍远远不足。
对台政策不能躁进
大陆对台政策有其「刚性」的一面,也有其「软性」的一面,执行层面再「软」,仍要服从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硬」的一面。对比去年中共二十大与今年两会,上述关系格外清晰:二十大上,北京的「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旗帜鲜明强调反分裂斗争、不放弃武力,但两会期间,无论是李克强、汪洋的报告,还是王沪宁在「台湾团」的发言,在重申既有政治原则的同时,都突出了「两岸交流」主题。
换言之,大陆诉诸的两岸交流、融合发展以及完善在陆台胞权益,是为了反独促统的政治性目标。不可否认,「先经后政」的逻辑并没有问题,两岸透过非政治性交流、合作建立互信,在经济上相互依赖,逐渐产生共同体意识,最终台湾民众心甘情愿接受统一,是一条最符合中华民族利益的路径。但执行阶层在既有体制以及官场惯性思维下,往往为了追求政治性效果,而忽视了非政治性的过程,最终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大陆领导人习近平今年「两会」在江苏代表团的一段发言,同样适用于对过去几年对台政策的检讨。习近平说,「一定要注意啊,不要有『大干快上』的冲动,也就是不能不按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要把这种浮躁心理、急躁心态都压下来,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他还表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也就在这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站在北京的角度,既然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那么不仅台湾必然是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台湾人也必然是民族复兴的参与者、贡献者,中国崛起更应让台湾人以「自家人」的身分而骄傲。两岸问题解决路径其实很简单,就是要让台湾民众感受到和大陆是「一家人」。因此,大陆长期反独促统的对台政策,执行层面不应让台湾社会产生区别对待的观感,避免因躁进、偏颇的政绩观,导致表面上取得「斗争胜利」的背后,台湾民心却更加冷淡和疏离。
渐进的对台政绩观
「两岸一家亲」是习近平提出的对台概念,这个概念如果能发展成一套可执行的政治论述,将比过去几十年来「反独促统」的对台政策架构更具圆融的智慧。其实,早在民进党首次执政时期,陈水扁就提出两岸是兄弟一家人,但他也同时表示「若兵戎相向,自己人也会变成敌人或是陌生人」。柯文哲之所以能开拓稳定的民众党支持板块,也与他认同两岸一家亲,秉持理性务实的两岸主张有关。
对台政策如何真正落实「两岸一家人」?光是单向、地方性政策层面的「同等待遇」还远远不够,大陆需要在思维方式上求变。例如,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台海情势的关切愈加升高,日益关注台湾的发展与安全,不能简单视为「外部势力介入」的政治性论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台湾半导体产业的确领先全球,使得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都依赖于此。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难道不是台湾为中华民族的贡献和财富?如果大陆能换个角度思考,或许很多僵局都可迎刃而解。
积极的讯号是,新任国台办主任宋涛对两岸交流沟通采取了「五湖四海」的开放态度,上任至今密集会见台湾各界人士,不仅座谈务实坦诚、不做政治文章,而且接触对象也包括南部、偏绿的基层民意。上述举动究竟是思维、视野的调整,还是依旧停留在「软硬兼施」的策略?取决于大陆能否以「两岸一家人」的态度确立务实、渐进的对台政绩观,让两岸民众在开放交流中自然来往,增进彼此利益联结与情感联结,方能创造心灵契合式统一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