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沪宁如何成为三朝国师

(图/中新社)

中共二十大结束,新的政治局常委出炉,习近平主席总览大局,旧的人士遭到替代;尽管如此,信任政协主席王沪宁却是特例,他既被视为习近平的最高智囊,也曾是胡锦涛和江泽民的亲信,说他是三朝国师毫不为过。

王沪宁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他思想著作,以及我们谈到「六四」和东欧变局时他的反应;二是他在担任复旦大学辩论队老师时所采取的辩论策略。第二部分可能经常被外界所忽略,但我因身在其中,难以忘怀,也就是王沪宁不只有思想理论,也有很强的策略意识,能够指导实际的赢的策略。我认为这是他和其他理论家最大的不同,也就是他可以规画出打败对手的实际方法。

首先就理论而言,王沪宁的著作《比较政治分析》可以看出,对王沪宁而言,民主最终不是道德情怀,而是程序的理性实践。从这里可以延伸出很多的探索,譬如,程序性的政治民主是否有训练的过程?何时开始?中国会开始这个过程吗?另外,既然哲理性政治民主往往导致不稳定,而中国又迫切需要长期稳定发展,是否代表哲理性政治民主将长期受到搁置,以避免造成不稳定的局面?这些问题其实是很难回答的,或许最终的答案在于最高领导人的终极价值状态。

至于王沪宁的策略意识这一方面,1988年4月新加坡广播局主办的国际大学生华语辩论比赛,复旦大学和台大的辩论题目是「儒家思想能否抵御西方歪风?」这个题目是新加坡政府的概念,可能不太公正,为何先把西方说成歪风呢?但王沪宁有很强的策略意识,他带队的两次比赛,复旦辩论队都击败来自各华人大学的菁英,取得第一名,这种结果绝非偶然。当这种策略概念延伸到国内外的政策,包括对台湾对香港对美国等,其实都适用的。

另一方面,王沪宁的现实政治的策略能力,也表现在他会根据不同领导人的风格,规画不同的理论架构。他会根据不同领导人的意象而风格,提出相应的理论和口号,这是他受到欣赏以及政治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到了最后,最重要的不是王沪宁怎么想,而是他所服务的最高领导人想要怎么做,他则在理论架构上协助对方实现目标。

今天的习近平无疑是一个强势的领导人,有着毛泽东的风格,他在香港、台湾和对美国政策,都毫无疑问采取强硬的立场。尽管过程会小心谨慎,但一旦出手,必然强而有力,贯彻到底。1991年王沪宁的《美国反对美国》指出,由于过度的个人自由、享乐主义、以及难以扭转的党争,美国终将难逃分裂的命运。这本书已经成为今天中共领导人看待美国的重要理论根据,也是他们壮大中国的思想信心来源之一。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