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智专栏》两岸深化融合应予精准提升

图为2023年闽台文创周活动。(中新社)

岁末年终回首2024年,即使赖清德执政几番发言挑衅,两岸关系并未动荡失序在对峙与裂解中,一切均有赖「两岸深化融合」提挈着「和平」仍为两岸优先选项。盘点深化融合措施,尤以「闽台示范区」与「推动青年交流」成绩最为显著!

大陆央视公布「2024年台海十大新闻」中,列诸第1的是4月北京「马习二会」,揭橥着领导人在时代洪流中相互紧握民族大义情感,戮力挹助两岸青年世代在中华文化传承的凝视中,排除万难且倾心交流。而这也就此展开了今年丰沛的青年参访论坛、台青赴陆旅游、首办台胞证政策优惠等各种交流项目。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仍属「闽台示范区」,各项政策便利于台胞无论「初登陆」或「始融入」,乃至「长居住」的所有实验性配套措施,让那些对广袤神州大地心存疑虑的台胞,也能「一来即惊艳、一游成主顾」。不仅观光旅游、自由行毫无阻碍,即使决定赴福建购屋居住创业,也都具体降低了摸索适应的门槛。

当然,若要描绘「两岸深化融合」的实际场景,以闽台为例,莫过于某些两岸共同的计划与愿景,一方面能够「落地台湾」,另方面也能「落地福建」。这也意味着2025年的深化融合目标,不再是「概念式」或「基础性」的推进,而须更「精准化」且「典范化」。

以各种常态性举办的「两岸论坛」为例,原本每年固定举办台商经贸、宗亲信仰、地域文化等主要交流活动,应逐渐更新「大拜拜」的形式主义,而具体朝向两岸共思如何增益于中国大陆诸如内经济循环、世代接棒、青年文创等趋势,体现出深化融合政策推动的「再精准化」。

而特别关于两岸「青年交流」方面,今年台湾虽有许多访问团赴陆,但充其量几乎都是「长辈们打着青年名号的局面、台青们默默衬托长辈侃侃而谈」,完全没有听到青年们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见与发声,没看见两岸青春鲜明与灿烂的激荡场景。这确实提醒着,青年深化融合应当跳脱「老人主导」,思考如何培养出两岸的「青年典范」。

尤其今年有许多台湾年轻世代与网红,勇敢背弃民进党长年的洗脑宣传,自行赴陆观光旅游「初次认识神州风光」。回台在社群分享的这些青年,遭遇极大的绿营侧翼网军攻击,甚至连在野党政治人物也吝于声援。这些投入「深化融合」却「孤立无援」的台湾青年,无疑需要更多结构性的力量支援!

比如,应当培养或彰显更多「胸怀两岸且优秀杰出」的台湾青年,成为两岸年轻世代共同关注的典范;或者能让在大陆发展成功的台湾影视明星或青年创业家,鼓励或接引有志于两岸发展的台青世代;乃至于能逐步开放各领域的典范台青,有机会成为大陆市场的「台湾网红」,叙述或描绘他们心目中的两岸故事。

其中的概念与关键,即是如何将政策宣示性的「两岸深化融合」,能精准、有效、长期转化成为两岸全新的滋养力量。不仅据此重塑当代各领域的「两岸典范」,以对抗台湾蓄意「去中国化」、恶意「去中华化」的扭曲认知,同时也能让两岸有志青年在彼此交流探索时,得以降低差异门槛,共同追寻且创造中华文化的当代愿景与轮廓。

「两岸深化融合」是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历经十多年在福建施政、长期思索台湾与两岸,归凝于民族统一历史前景的独到结论。其中涵摄了无以言喻的使命与情怀,依然紧系着和平统一的大义与坚持,体现在与马英九每次紧握的手心温度之中。

这也使得2025年无论从大陆各城市,乃至肩负「闽台示范区」的福州与厦门,都应再深思且提升,逐步打破形式主义的交流所谋,而能力求全新阶段的「精准深化融合」,才能穿破政治差异的桎梏与藩篱,渗润于两岸同胞的价值心田,尤其为两岸青年世代的文化传承擎起当代共荣的方向与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