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注意的日常光景,根植真實的反轉魔幻——專訪藝術家石孟鑫《19:00》個展

艺术家石孟鑫善以不同现成物件为媒材,将它们在城市中的绿叶角色化为主角,组合成熟悉又陌生的存在。 图/侯永全摄影

谷公馆画廊正展出新生代艺术家石孟鑫《19:00》首次个展,作品以日常生活的现成物及亲手雕塑作品为主要媒材,在精准正式的白盒子场域中,以现地创作重新演绎其独有哲理与魔幻视角。

多数展览就像早已设定好由两点连成曲折路线的迷宫,有进有出,身在《19:00》却未必如此。仿佛轻轻说着「欢迎光临!」的黄色圆球柱灯,明明踏入了,却隐隐暗示着观者其实离开了室内,走向户外。「我尝试让总是一丝不苟的干净展场变得不那么合理,将毫无对外窗的室内营造成室外,物品常态都反转成没想过的样貌,是本次核心概念之一,晚上七点之后,作品才正要复活过来。」年仅25岁的石孟鑫,仿佛在这里施了魔法,以崭新能量跳脱别人加诸的框架。

笔电向着墙播放燃烧的火焰,朦胧渐层的彩色光影让观者分不清楚是光线闪烁,还是艺术家的笔触留在墙面上所制造的影像。 图/沈佩臻摄影

耳边突然响起低鸣嗡嗡声,每10分钟就启动一次的冷气压缩机,在人们沉浸观赏时恰到好处地掀起关注。石孟鑫巧妙运用谷公馆一大一小的展示空间,一方面借着全白墙面,错落变化呈现出常民生活最亲密却未曾好好注视、未曾意识的旋转灯、冷气压缩机、涡轮排风扇等概念装置。另一方面,选在漆黑小房间里,以笔触与光影巧妙倒映出虚实渐层,又或者透过凸透镜将现实画面折射为颠倒世界,从内到外、上至下、左变右、吸引与阻隔,在在呼应反转颠倒的核心展场概念。

比方说,面向墙面的尿尿小童,大家脑海中的关键字莫过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与英雄故事,然而石孟鑫将这种英雄主义和打卡景点的印象打破,将亲自雕塑的小童转而面向墙壁。尿尿小童一旁,由花、蝴蝶、传统饭菜罩与市场常见到的赶蝇器组成作品,看似矛盾却又并存,是另一个在本次被大量运用的元素——旋转。

石孟鑫尝试让总是一丝不苟的干净展场变得不那么合理,从细节开始颠倒常理。 图/侯永全摄影

石孟鑫分享:「花与蝴蝶在我们认知中是相互吸引的关系,在他们之间我放了罩子、赶蝇器进行干扰,两组物件交叉作用,呈现出似乎被什么吸引,却同时被困住的状态。」善于留意生活细节的他,无论在台湾关注旋转灯、工厂涡轮排风扇,还是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决定买下以假乱真的花与蝴蝶,都直觉性地收集为自身灵感,为每一次创作留下伏笔。

石孟鑫目前就读台南艺术大学造形所,从小就在美术班扎根的他,聊到为何踏入艺术创作,他腼腆地笑说:「算是顺其自然吧!」在SARS疫情爆发那一年因为报考美术班的人数锐减,自己也不知道是因为人数少,还是真的实力很强才考上,自认不爱传统填鸭式读书、考试,而美术班的术科机制确实为升学之路打开另一条道路,在家人支持下一路考上台艺大雕塑系。

运用凸透镜将光源上下左右相反地投影在墙面上,与现实世界同步,却倒映在墙上化为小小影像。 图/石孟鑫提供

石孟鑫坦言,美术班往往是为了升学训练技术,因此就读台艺大雕塑系时,反而让他极度渴望进行不同创作方式,到了大三、大四时选择塑造组磨练。除了不断创造作品,为了奠立艺术哲学思辨,他开始于南艺大造形所继续进修,砥砺论述面的深刻底蕴,一步步提升作品的成熟度与完整性。

25岁正青春,刚从学校毕业,初入社会,对艺术家来说却难以掂量何谓年轻,何时又该踏出第一步才不算晚。近年不断扶植与推升新生代亚洲艺术家的谷公馆负责人谷浩宇则观察:「石孟鑫从不将『我还年轻』挂在嘴上,10年前艺术圈流行手作,接着转为日常,而后变成一种feel、讲究氛围的爱好,但在《19:00》中却能看见更具体的事物,有手作,也基于日常,他虚拟了空间,却跟基于现实,是包含着想像力的超现实,源自25岁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热爱。」

石孟鑫《19:00》首次个展,以现地创作重新演绎其独有哲理与魔幻视角。 图/侯永全摄影

这是石孟鑫正式踏出的第一步,他提到,脱离学院环境进入画廊空间,就像步入社会的新鲜人一样迎来剧烈冲击,不再是一股脑的浪漫,「过去习惯从内心状态与个人经验出发,在造形所受同侪互相激励启发、自我开始回望艺术本质后,现在创作模式更倾向先观察空间特性,甚至找寻更边陲的空间与创作制造反差与辩证,同时在现实与理想间取得平衡。」石孟鑫不断在日常中思考、创作、再思考,堆叠建构出自身调性,指日可待。

是入口还是出口,石孟鑫不设限任何联想,黄色圆球柱灯的意义由观者自行发挥。 图/侯永全摄影

石孟鑫《19:00》个展

时间:2020/12/12(六)至 2021/2/26(五)

地点:谷公馆(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1号4楼之2)

石孟鑫

1995出生于台中,目前就读于台南艺术大学造形所,作品形式以雕塑和空间装置为主,近期创作常使用生活中的现成物的功能性去拼装、变形,回应建筑物中不被使用的畸零空间,让物件和空间产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