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家「驱动IC大厂」下市后能够再次IPO?内幕曝光

(图/今周刊提供)

从山寨机市场起家的ITH-KY(奕力),自2015年下市后启动转骨,整合联发科、晨星研发团队,并透过三大关键,跻身驱动IC界前段班。

驱动IC大厂奕力,即将重返资本市场!成立于2004年的奕力,曾搭上中国三G山寨手机崛起的热潮,成为中国多家山寨机面板驱动IC的供应商,营收由2009年仅39亿元,迅速攀升至2012年的105亿元,成为市场上最亮眼的「手机概念股」之一。

2015年奕力因与联发科合并而下市,而联发科则在2020年,将奕力大部分股权卖给在两岸都很吃得开的私募基金东博资本,今年,奕力将以ITH-KY的身分,重新申请在台湾上市。

现在的奕力,由曾经是台湾电视晶片大厂晨星创办人暨前董事长梁公伟领军,梁公伟自从晨星与联发科在2012年合并之后,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接受《今周刊》独家专访时,梁公伟回忆起奕力被联发科并购、下市的过程。

并入联发科 研发流程获重整

梁公伟说,被并购前,奕力主要产品线为手机面板用驱动IC,面对市场风向转向触控IC、驱动IC整合成TDDI(触控暨驱动整合晶片),奕力却缺少触控IC的技术。奕力总经理陈泰元坦言,TDDI的出现,导致使用驱动IC的手机机种逐渐减少,「我们的市占率往下掉是必然,最后剩下低价的功能机客户,客户群不再是主流的手机公司。」

这是奕力选择被联发科并购、下市的主因,奕力与联发科合并后,才由梁公伟接手管理,与联发科、晨星研发触控IC的80人技术团队整合,成为奕力日后发展TDDI的基础。

而奕力不仅获得联发科与晨星的触控IC技术奥援,联发科更将自身多年来与中国山寨机客户建立的合作关系,介绍给奕力。

过去,奕力大多倚赖手机面板模组厂、面板厂,间接服务中国手机客户,但透过联发科牵线,奕力首次直接与中国手机原厂合作。「联发科带着我们进去,与手机品牌做工程、商务对接,」陈泰元解释,这样才会最快弄清楚手机原厂产品迭代的规画、了解客户的需求,从2018年开始,奕力正式与中国主要手机厂直接合作。

除了为奕力补足技术缺口、桥接中国手机原厂客户外,梁公伟指出,联发科还为奕力调整产品开发流程,让产品的产出时程与设计品质更有可预期性。

奕力并入联发科后,产品线、研发流程都处于体质调整,也让获利、市占率较过去下滑,但新冠疫情的出现,却成为奕力营运重新大跃进的推手,原因在于疫情期间,晶圆代工产能大缺。

为了抢产能,陈泰元透露,奕力前总经理魏伦武找上台积电业务死缠烂打,出身自台积电的梁公伟也动用过往关系,将奕力订单塞进台积电排程内。

奕力不仅圈得台积电产能,也早早就在中国晶圆厂合肥晶合投片,取得比同业成本低、稳定的晶圆代工产能,陈泰元形容,那是一段「产能抢到愈多,就赚得愈多」的日子,成为奕力业绩、市占率从谷底回温的第一个关键。

第二个关键,是联发科为奕力重新调整的流程,在疫情期间获得了验证。

(图/今周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