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赴海外工作?
为什么赴海外工作?图╱本报资料照片
失业者的处境
失业者是指还在找工作的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曾遇有工作机会但可能因为待遇不符期望等原因而未就业,另一类是没遇见工作机会,以110年而言,45.6万名失业者,其中遇有工作机会者14.9万,占失业人数比率仅32.6%,没遇到工作机会者30.7万人,占67.4%。
■失业者中,没遇到工作机会又有三个原因:「从未遇到合适职缺」、「从未得面谈机会」、「面谈后未录取」,以110年而言,从未遇到合适职缺者18.4万人,占没遇到工作者30.7万人59.9%,若依年龄层观察,青年人的情况较严重,25~29岁62.9%、30~34岁63.5%,35~39岁70.0%。
近日发生柬埔寨打工诈骗案,台湾逾三百人赴柬国工作而境遇凄惨,长期以来,我国赴海外工作者约有70万人,近年由于疫情而下滑,不过迄今仍逾50万,海外就业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赴海外工作,可能是企业人力的调动,或者是应聘到跨国公司任职,这是全球化使然,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有不小的比例是在国内找不到工作,转而流浪异乡,而之所以如此,实在是国内就业环境不如昔日使然。
或许有人会说,每月公布的求供倍数不是还有1.5上下,这不是意味着每位求职者有1.5个工作机会吗?从算术上来说,这样解释是对的,但实况不同于算术,厂商所释出的工作,所给的待遇,未必如求职者的期待,因此还是有40多万人失业,有无数人退出劳动市场,自然也就有数十万人赴海外找工作。
有效就业机会逐年递减
我们观察历年人力运用调查的资料会发现,民国85年失业人口中有65.5%曾经遇有工作机会,因故而未前往就业,这份报告如此叙述:「这是民国82年以来失业者遇有工作机会比率最低的一年。」
从今天来看,65.5%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数字,居然还是当时最低的一年,说明那是一个美好的年代,不是没找到工作,而是心中有更高的目标,时光荏苒,近五年失业者遇有工作机会的比率已不到四成,去年更降至32.6%,不到80年代的一半,反映「有效的就业机会」逐年递减,也正是如此,远赴海外工作者变多了,而一不小心就上当了。
也许又有人会说,现在年轻人太挑剔了,只喜欢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因此才会失业。此一说法并不正确,统计显示,昔日失业者所要求的月薪,与职场上工作者的月薪不分轩轾,85年失业者期望的待遇3.0万元,职场上的平均待遇3.1万元,两者平分秋色,如今随着寻职屡屡受挫,失业者对薪资的期待日趋卑微,以去年而言,能有3.3万元已心满意足,与职场平均待遇4.0万元,相去日远,如此降卑仍找不到工作,这就是就业环境的问题了。
现实不如指标这么美好
这就是今天台湾就业市场的困境,我们平日看求供倍数会以为工作机会多得很,看失业率走低会以为就业环境变好,看到平均薪资成长会以为日子愈过愈幸福,事实上,并非如此,求供倍数只是算术,失业率走低是少子化所赐,平均薪资成长则是高薪族群拉擡的结果,绝大多数年轻人所感受的台湾经济不如指标这么美好,而这些真相也只有透过像人力运用调查这样的详实统计才得以厘清。
我们最后再看一个数字,从85~110年这一期间,25年之间受雇者收入的成长虽不高,仍有三成,同期间失业者希望的待遇只成长一成,两者有天壤之别,这告诉我们,随着台湾经济这些年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工作机会愈来愈少,赢者圈愈来愈小,只要落在赢者圈之外,将处于贫穷循环,这个循环不打破,海外打工诈骗还会有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