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豚为什么该转弯

要解开吴院长为什么说出「白海豚会转弯」这个谜团,需先回顾国光石化在彰南大城湿地开发案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也因而更能理解「白海豚转弯」背后的隐忧。

由于东台湾海峡白海豚族群国际保育联盟(IUCN)白海豚列极度濒危族群,是台湾野生动物保护法列管的一级保育类动物。国光石化因此委托「台湾鲸豚专家」和「鲸豚妈妈」等称号台大周教授环评调查。周教授报告指出,东台湾海峡白海豚分布于两个「热点」,苗栗到彰化和云林外伞顶洲。而彰化到云林间的彰南海域刚好只是白海豚「绕圈」、「觅食」、「游走」、「社交区域,只是「游走」行为居多,所以彰南一带至多只是个「重要的通过区域」。这样结果恰好给了国光石化延伸出一套「通道/不妨碍/加以训练」,白海豚可以转弯绕路逻辑,建议政府可以透过食鱼诱饵或声音引导,训练诱导白海豚通过工业区。这也就误导行政院长说出白海豚会转弯的由来。

然而如此粗糙的结论,不仅令人非常错愕,更让人担心。

第一,「开发厂商学术权威共生结构科学证据需多方审查与辩证,尤其牵涉到国家发展与人民利益问题时,强而有力的科学证据必虚经严格的审查,特别是所谓同侪的审查,最好是由国际的相关学术期刊进行审议。然国光石化所委托的调查报告,除了环评会议的委员之外,跟本无法透过类似国外研究期刊或是同侪审查方式进行。开发厂商更乐于有学术权威的背书,这样「开发厂商/学术权威」所形成共生结构的例子,在台湾过去几十年来通过许多高污染的大型开发案屡见不鲜。

第二,学者角色极度混淆。当号称台湾唯一的鲸豚专家同时接受政府公部门委托计划调查东台湾海峡白海豚的分布生态、行为等研究,确也同时接受国光石化开发厂商的委托案。对于白海豚保育、湿地生态保护和开发之间的评断与角色扮演,既是判官又是被判者。无法独立于利益之外的角色扮演,更加重对于白海豚保育与湿地保全的伤害。

第三,忽略国际和依赖粗糙与错误衍生的环评调查。二○○七年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哺乳动物学」(Mammalia)的研究早已指出从苗栗后龙一路到云林外伞顶洲是东台湾海峡白海豚族群的重要栖息海域,这就足够证明包括彰南大城海域皆是必须列为保护范围的海域,然而,这些皆不被政府和开发厂商引用。反而是依照未同侪审查和为发表的环评报告,划蛇添足的去找出分布「热点」,更错误的诠释与衍生热点的意义。如果是根据IUCN海洋保护区划设的「热点」原则,应该是依据物种分布特性,维持天然廊道的畅通,而不是盖个八百公尺宽水道作为「人工廊道」去训练白海豚转弯。香港机场的例子,就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前车之鉴。

第四,公部门的无能与无奈才是白海豚会转弯这个谬论最大的隐忧。主管白海豚保育业务的农委会只要「依法行政」,据野动法的要求将苗栗后龙一路到云林外伞顶洲公告为东台湾海峡白海豚族群重要栖息地,就如同将七家湾溪列为国宝鱼台湾鲑鱼重要栖息地方法一样。任何在七家湾溪和附近台湾鲑鱼可栖息的溪流范围,所有高冷蔬菜水果皆要禁止。但白海豚分布的海域确面临重大开发案的挑战,在配合政府施政要求下,农委会显得无能更是无奈。

要知道,「只有健康的海洋,才有健康的白海豚;只有健康的白海豚,才有健康的人类」。保护白海豚岂能松懈?(作者为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员,IUCN濒危海洋物种工作小组专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