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滴滴越来越难做了,司机唱衰滴滴,滴滴差在什么地方?
前所未见的科技创新,可能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也可能带来财富的毁灭;有没有一种可能,滴滴本身也是无辜的?
巴菲特25年前曾在一次演讲中开玩笑说:如果能回到飞机发明的时代,他会出于远见和“见义勇为”的精神把奥威尔·莱特砸下来。
巴菲特认同飞机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但他提醒听众,历史上对航空公司的所有投资几乎都不赚钱。实际上因在飞机发明开启的航空创业潮中,大量金钱和野心勃勃的企业家血本无归,包括莱特兄弟自己。
而互联网网约车行业,是否也类似于航空业?也许滴滴并不差,差的只是商业模式而已。
在全球所有的网约车巨头中,不仅仅是滴滴一家难做,包括大洋彼岸的另一家巨头公司优步,这几年依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好几年前,网约车大战还依然历历在目,许多的投资者都相信网约车能够改变甚至是重塑该行业,但结果换来的是什么呢?
在国内市占率一度超过90%的滴滴,2020年的国内出行服务收入一共是1300多亿元,而其中的80%都付给了司机。
但即便是这样,许多司机也开始抱怨滴滴越来越难做,而乘客则抱怨滴滴不好用,在极端天气打不到车。
根据滴滴的财报数据显示,这项生意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做,这一点包括国外的优步也不例外。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滴滴被用户、司机两头都不看好,甚至开始唱衰的呢?
到底是滴滴差,还是网约车模式本身就难以发展?
回顾滴滴的发展历程,我们几乎能够窥见这家公司的初心,滴滴的起步是那样的高:投入200多亿美元,让数万人前赴后继、加班加点工作十年,这可以完成许多人类壮举,例如把高铁轨道从北京铺到南京、亦或是在40万米的太空搭建两座国际空间站,或者成就三个阿里巴巴。
而滴滴呢?把网约车从零到上市,然后再看着它掀起一场风暴。
滴滴是全球私募市场融资最多的公司,十年时间融资超过210亿美元,直到滴滴上市前,投资能拿到它一半的公司也屈指可数。
腾讯、阿里、百度的战略投资,人寿、交银、招商的国资,中投、阿联酋、新加坡的主权基金,这些投资加在一起,帮助滴滴走完了“补贴-扩张-兼并-垄断”的路径,成长为一个每天接送超过2500万人的超级出行平台。
去年滴滴上市后,引发了对滴滴内部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上市两周后,滴滴新用户注册被叫停,26个滴滴相关应用被下架,多部委进驻滴滴,对这家公司进行数据安全管理调查。
在这一连串的动作之后,滴滴的损失不可谓不大,而滴滴背后的投资机构们,更是亏血本无归。
而这一切,都要归咎于滴滴的贸然上市。
就在去年十月,关于加强中概股监管、完善国外上市相关安全管理的新措施出台: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到国外上市,必须要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但凡能上市的互联网公司,用户数不太可能少于百万,这意味着,互联网公司再去海外上市,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和更复杂的流程,而海外资本在投资国内互联网公司时,会增添更多的犹豫和风险。
两年前的上海外滩演讲,阿里巴巴股价大跌至今,元气依然未能恢复,也许永远也恢复到高峰期的股价,而滴滴的振臂一挥,更像是一种自杀式表演。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或许能对今天的滴滴有一个更新的理解,当滴滴这个庞然大物开始被限制的时候,滴滴唯一能做的,就是开始限制司机,开始进行合规,而随之带来的,就一定是滴滴车主的体验和收入下降。
滴滴作为一个大的平台,提供网约车主和用户进行交易并对该交易进行保障,当这种平台变得小心翼翼且损失惨重的时候,我们很难不说该平台内的用户和车主会没有明显的感受。
滴滴当然是不差的,在当年的网约车大战中获胜的滴滴,更是不差的。
但就是这样一家在市场中击败竞争对手然后几乎垄断国内网约车出行市场的巨头,却在上市过程中摔了跤,可以说时也命也。
在滴滴被限制新用户注册,在滴滴被下架的那段漫长的时间里,高德和美团开始发力网约车市场,虽然不像好几年前的网约车大战那般惊心动魄,但我们也的确看到了滴滴的市场份额正在进一步被蚕食。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约车行业似乎也注定了会是和航空业一样的生意,这很难被正视能够获得足够高的回报。
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今天的滴滴也好,美团打车也好,本质上还是如同过去的出租车公司,被一个平台所约束着,给平台交一部分份子钱。
居高不下的运营成本,以及对安全等事故的维护成本和公关,以及人们的收入偏低,这些都注定了网约车行业很难作为一门很好的生意。
平台受制于车主,一旦车主的权益受到了损失,当车主开始跳槽的时候,这个平台的用户就会有最直观的感受。
因此,网约车平台滴滴能够培养用户的留存率和品牌效应吗?这很难,只有接单时间和车主APP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
而对所有的网约车司机来说,可能永远也回不到网约车大战时的高收入,一个月开车好几万的收入,那都是用投资机构的钱砸出来的,而今天的滴滴显然没有把当初补贴出来的钱,以更多倍给赚回来。
作为一家成立数十年的公司,滴滴和字节跳动一样,在当初都曾是明星中的明星公司,但今天的程维和张一鸣,似乎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从当初那个移动互联网创业潮成长为今天的一代巨头,滴滴会差吗?或者说,滴滴的这种差,跟同类竞争者比起来,是致命的吗?
当然不是。
滴滴也许是同类网约车平台中,做得最好的一家,滴滴在某种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时代,一个新的关于出行的时代。
但即便是这样的一家巨头创业公司,在获得了全球私募市场中最多的融资之后,在某些地方,其实依然有着局限性和不可预测性,这不仅仅是滴滴的痛点,同样也是阿里巴巴的痛点。
如果时间能够倒退,我想不管是滴滴还是阿里,它们都会后悔,后悔不计后果做出了某种冲动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不是基于商业策略和战略决策就能够抵消的。
在一个足够大的时代下,个人不仅仅是无力的,有时候像巨头公司们,在某种意义上,同样也是无力的。
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不分对错。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