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会越来越多人怀疑《兰亭序》是伪作?

前段时间位书法博主质疑王羲之真迹的视频又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其实,关于王羲之书法,历史上的争议是一直存在的,特别是名作《兰亭序》,被质疑的声音一直就没停过,自古以来一直如此。

《兰亭序》一直被奉为圭臬,享有 “天下第一行书” 的盛誉。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其真伪产生了怀疑,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呢?

首先,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今时代,互联网让人们能够轻松接触到海量的书法作品以及丰富多样的各类信息。

书法爱好者们不再局限于对传统经典的单一认知,他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通过网络平台,各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触手可及,人们可以进行直观的对比和分析。

例如,当欣赏到王羲之的其他尺牍作品如《快雪时晴帖》等时,会发现其与《兰亭序》在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快雪时晴帖》用笔简单平整,而《兰亭序》则线条变化更为丰富复杂。

这种差异在信息丰富的背景下被放大,也引发了人们的疑问。同时,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各种书法理论和学术讨论,激发了人们对经典作品深入探究的热情,不再盲目接受传统观点,而是更加注重理性分析和质疑。

其次,《兰亭序》自身存在的一些疑点也使得人们对其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从作品风格来看,它与王羲之的其他作品风格差异较大。

王羲之的多数作品是尺牍大小的篇幅,而《兰亭序》却是长篇幅的墨迹,这在形式上就显得颇为独特。

而且从历史背景分析,王羲之所处的时代书法风格尚未完全成熟,具有一定的时代风貌特征,但《兰亭序》的风格却与同时期其他作品有很大不同。

例如南京出土的王羲之堂弟王兴之的墓志铭,字体方正,笔画挺直,带有稚拙厚重的特点,与《兰亭序》飘逸潇洒的行书风格截然不同。此外,关于《兰亭序》的保存也存在疑问,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王羲之的作品大多为尺牍大小,而《兰亭序》如此长篇幅的墨迹却能够被完美保存下来,这让人心生疑惑。

再者,郭沫若对《兰亭序》真伪的质疑也产生了较大影响。郭沫若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是从出土的东晋墓志如王兴之夫妇墓志、谢鲲墓志等来看,这些墓志字体带有明显隶书笔意,而《兰亭序》却没有隶书特点,反而呈现出唐代特有的楷书笔意。

他认为王羲之所处时代书法风格应比较趋同,《兰亭序》与同时期墓志的巨大差异引发了他的疑问。二是对《兰亭序》的内容进行了否认。他指出《兰亭序》最早出现在唐代编撰的《晋书・王羲之传》,此前记载的均名为《临河序》,且二者文字有较大出入,南梁萧统的《文选》也未收录《兰亭序》。

另外,郭沫若还从王羲之的年龄和思想情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当时王羲之四十多岁,官居右将军,其生活状态和年龄不应表现出《兰亭序》中那种悲观厌世的情绪,而智永和尚作为王羲之的第七代子孙,字体与《兰亭序》相似,且其出家为僧的身份符合出家人的遁世情绪,所以郭沫若认为《兰亭序》可能是智永和尚伪托。

新出土的墓志也对《兰亭序》真伪之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如 1965 年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其带有明显隶书笔意的字体引起了学者和书法家的关注,郭沫若据此发起了对《兰亭序》真伪的质疑,引发了书法界的大论战。

随着出土文物的不断增多,如 1977 年安徽亳县出土的曹操宗室墓砖,字体有 75% 是楷行书,表明早在王羲之之前二百年的东汉,民间已在使用楷行书,这为《兰亭序》真伪之争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考角度,让人们对东晋时期的书法风格和时代风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重新审视《兰亭序》的真实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王羲之的任何真迹,多见的是后人对他的临摹本。有传说兰亭序的真迹被唐太宗带到了地下,但传说仅仅只是传说,在没有确却的资料或证明证实,无可肯定真本就是在唐太宗墓里。

尽管《兰亭序》的真伪目前尚无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依然不可撼动。 它的书法精妙绝伦,笔法变化多端,结体欹侧多姿,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书法字典请搜索“书法查字典”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