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能快速崛起?英媒分析:离不开这三位“推动者”的贡献
家中有粮心不慌,手有武器不惧豺狼!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之所以称伟人,是敢于沖破社会固有现状,指出国家快速崛起之路,并通过组织实施取得成功的人才能称为政治上的伟人。之所以称为科学家,是指在科学领域别人做不到或未发现,他做到了,发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说前者和后者都是伟人。伟人是一个时代崛起的标杆。
国士无双,民族脊梁。除了伟人和科学家,还有平凡的劳动者们,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用系统观念看世界: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牢固的基础,何以万丈高楼?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中国崛起应该是缺一不可的三部曲: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
斯大林对蒋经国就说过:你们中国真要是有机会发展的话,是会发展的很快的!
中国人太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了!有一种独特的韧性,一种无论环境多么艰难,总能挺过去的坚韧精神。
这种精神自古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尤其在20世纪中后期,中国迎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但无论是改革开放前的艰难岁月,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创业热潮,"吃苦耐劳"这四个字,始终是推动我们前行的动力源泉。
除非像改革开放前一样什么也不让干,但只要允许一家一户种地,经商,做买卖,开工厂,办公司,中国会发展的很快的!
无论是山里的农户,还是城市里的个体经营者,只要给中国人一个机会,他们就能用勤奋与智慧,硬生生闯出一片天。
三位伟大的“推动者”——钱学森、袁隆平、于敏,虽然来自不同的领域,却有着一个共同点:他们的贡献不仅仅是科技进步,而是深深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钱学森妥妥的“太空领路人”,为中国打开了通向太空的大门,带领国家进入了航天强国的行列;
袁隆平通过杂交水稻让中国从一个粮食短缺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粮食生产大国。这饭碗拿稳了,不说多酷,反正饿不着;
于敏则以氢弹的成功研制,让中国在国际安全格局中拥有了不可撼动的地位。直接放话:想动我?门儿都没有!
钱学森:让中国挺进太空的“天才”之父
如果没有钱学森,或许中国的航天事业还要走更长的路才能达到今天的高度。
这个被美国人称作“比五个师的兵力还重要”的天才科学家,本来在美国过得好好的,事业蒸蒸日上,名声响当当。可他偏偏选择回到那个年代的中国——一个物资匮乏、科研设备简陋的地方。这不是“没苦找苦吃”吗?但钱老爷子可没这么想,他觉得这是使命感爆棚,非得为祖国干点“大事”不可。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中国,刚刚从战火中重建,连科研器材都是“能凑合就凑合”的状态。但钱学森带着团队,在极短的时间里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1957年,中国成功试射了第一枚导弹,1970年发射了“东方红一号”,成为全球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太空的国家。
如今,中国的航天事业在国际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而这些成就的背后,都有钱学森的身影。
袁隆平:杂交水稻拯救了十几亿人的饭碗
要说谁真正改变了我们每天餐桌上的那碗米饭,袁隆平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米饭王者”。中国曾长期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堪称解决这个问题的“神兵利器”。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硬生生地把中国从“吃不饱”变成了“吃得香”,甚至成为世界提供粮食的大国。
上世纪70年代,全国几千万人饿得前胸贴后背,粮食成了压在大家心头的石头。可袁隆平不服,他和团队一头扎进稻田,研究了几十年,硬是让杂交水稻产量直接提升了近50%!你想啊,50%是个什么概念?从“愁吃饭”直接变成“粮仓堆满”。
他说过一句话:“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所有人都能吃饱饭。”这句话看似简单,可这背后是他一辈子对土地、对人民的爱。袁隆平的贡献,远远超过了技术本身,他真正影响了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
于敏:隐姓埋名的“氢弹之父”
于敏的名字也许不像钱学森和袁隆平那样家喻户晓,但他的贡献同样举足轻重、不可忽视。他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是氢弹研发的核心人物。
在核武器研制的日子里,于敏默默无闻地潜心研究,攻克了一项又一项难题。1967年,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氢弹,直接从“原子弹”一跃飞到了“氢弹”。直到1999年,于敏才真正走进公众视野,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那个沉寂多年的名字终于为世人铭记。
悄无声息干了那么多年,还不是因为他不爱抛头露面,心里只装着“搞科研、保国家”的大事。沉默的人,往往用行动铸就最响亮的时代回声。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于敏,中国才有能力自信地立足于世界强国之列。他的贡献不仅在于保卫国家的安全,还在于在科技竞争的赛场上为中国赢得了尊重。
结语
感恩伟大的民族脊梁们!是你们让国家繁荣昌盛,傲视天下群雄!是你们让华夏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昂首阔步在世界的舞台!
今天的国家的强大、安定、繁荣来之不易,这都得益于新中国伟大的领导者们、甘于奉献的科学家们、能吃苦耐劳团结一致的各族人民群众......致敬老一辈功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