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死焉知生 陆生抢修生死学

天津学生躺入棺材中,参与死亡体验。(新华社)

入殓师用模特儿向学员讲解入殓前的作业流程。(新华社)

广州大学教授胡宜安开设《生死学》课程,吸引许多学生抢修。修习该课程的学生得立遗嘱、写墓志铭、分享身边人去世感受等过程,学生的意见反映大多是上这门课让他们想通了很多事情。

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陈姓学生表示,出于好奇和兴趣,在大二选课时选修了《生死学》。家人起初听闻他选修了这堂课,都不太能理解,还听说要立遗嘱,母亲因此有点生气。

编着陆唯一生死学教材

年过半百的胡宜安开设这门课已18年,是大陆第一个在大学课堂里设此课程的老师,他编着的教程也是大陆唯一的生死学教材。在他看来,「未知死,焉知生」,生死学也是一种救赎。

他说,生死学中比较重要的应该是「死亡教育」,但因为「死」在中华文化中一直是比较忌讳的字眼,所以由《死亡教育》改成了《生死学》。从教18年,他一直坚持,破除死亡的神秘感,才能构建敬畏生命的态度。

澎湃新闻网19日报导,目前,国外已经有不少国家在进行「死亡教育」或「生死教育」,但国内却仍止步不前,不少学生都会存在死亡焦虑、死亡恐惧,甚至轻生等心理,而且社会压力的逐渐增大,需要有课程来科学的引导学生看待生死,避免走向极端。

死亡不再难以启齿

胡宜安说,曾经有学生向他倾诉过轻生想法,觉得生活没有乐趣,活得很痛苦。透过他的辅导,这名学生逐渐想开了。随着社会压力、就业压力的增加,不少学生会出现一些极端的想法,而死亡教育就能帮他们把自身的问题正常化,让他们不要寻短。

透过互相交流、讨论的课堂氛围,死亡不再是难以启齿的话题。在他看来,很多学生对死亡的疑惑和感受,无法和周围人交流诉说,他想提供一个可以讨论死亡的空间,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一起讨论,对于死亡的困惑都可以在课堂上得到解答,让他们把对死亡的焦虑,转化为对生命的原动力。

(自杀不能解决问题。张老师专线:1980)

小灵通 生死学

是一门讲述生命教育的学科,又称为死亡学。牵涉到社会学、科学、医学、法律等层面,从理论或实务层面提供生命或死亡的相关见解。从生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知识系统可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宗教、哲学与科学。宗教解释人类的生前死后,科学研究出生到死亡,哲学则在思想上贯穿整个时空,其间的关系正是生死学涵盖的部分。(林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