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生遇害后卫健委等发声,保护医生我们还能做什么

7月19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李晟医生在门诊诊疗中,突然遭到一男子持刀伤害,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7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中国医师协会接连发声。国家卫健委表示,暴力伤害医务人员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此强烈谴责。伤医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正常医疗服务秩序,损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近十几年,暴力伤医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安全感和执业信心,尤其是对年轻医生的心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何识别风险、加强预警

在全球,医疗行业暴力事件的概率也都要超过其他任何行业。美国医学会(AMA)在去年2月发表的一篇《保护医生免受暴力侵害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的文章中写道,过去十年来,针对医生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的恐吓、威胁和袭击事件急剧增加。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至2018年期间,针对医疗专业人员的暴力袭击增加了67%,卫生专业人员遭遇职场暴力的可能性是所有其他行业人员的五倍,且新冠疫情发生后尤其严重。AMA强调,应加强识别和处理针对医生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的暴力行为的能力。

AMA为医生、医院和卫生系统解决医学工作场所暴力提供了一些建议:首先是从医生群体本身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全面了解医生面临的压力,改变他们的工作流程,最大程度上减少医生的倦怠,让他们更好地护理患者。

其次是要形成让同事们“挺身而出”的氛围,作为医生和有组织的医疗人员,有责任确保所有的朋友和同事都在尽可能安全的环境中工作,需要时应该“挺身而出”,不能视而不见。

那么医生该如何保护自己?为此,AMA还专门组织培训,开展类似医患对话的模拟课程,提升医生受到暴力攻击时的应对能力。AMA认为,一种方法往往难以解决所有问题,好的制度需要协同各方共同制定。

首先是威慑,无论从法律还是社会层面,对于暴力伤医都应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要让暴徒知道,针对医务人员的暴力是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其次是要有一个标记风险的制度,也就是风险预警。对于有暴力倾向,或者是有过暴力行为史的患者就医时,电子健康系统中应该要设置记录并做好风险标记,并提醒医护人员注意潜在的问题患者,这个环节提升了风险发生前的预警能力,可以极大地降低风险的发生。

识别、评估并降低风险,有助于对可能发生的暴力事件进行早期干预。患者曾经发生过的所有事件,例如人身攻击、口头威胁、虐待等都应报告和记录为患者的暴力事件,并作为电子健康系统患者信息的一部分。

换位思考和沟通,避免种下“暴力的种子”

除了那些“天生暴徒”之外,也有很多暴力事件是由于矛盾所致或蓄谋已久的。一些医院会有专门的“患者接待部门”,处理相关的纠纷,让不满意的患者有一个申诉的渠道。

“避免纠纷的基本原则还是应该换位思考,有时医生没有在意的小事情,可能患者耿耿于怀,埋下了暴力的种子。”一位临床医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还有医生认为,现在医院处理纠纷的方式也应该细化。“医生如在治疗中发生过失或错误,患者投诉无可厚非,但也有患者会因不理解而恶意投诉医生,对于这种情况,也应在预警系统中有所体现。”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在强化警医联动方面,AMA建议雇佣退伍军人作为安保人员,在医疗机构的重点区域,如急诊室、抢救室、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派驻警卫。训练有素的安保人员在危机发生时才能发挥关键作用。

在医院内部安全设施的布局也很有必要,比如报警系统是否容易触及,在接诊及办公区之间是否设置了物理屏障和其他保护措施,例如只有持有通行证的人员才能进入特定区域。设置特定的“逃生通道”也很有必要。也有人建议称,医生的诊室里可以设置一个“暗门”,起冲突时,医生“屁股一抬就能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