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0岁留学,得了新冠肺炎

来源:微信公众号/花边阅读

这两年的留学生实在太难了。

读大二大三打算出国的,临时改计划,开始在国内寻找方向。

疫情之前申请成功的,大半年都在国内上网课,为了能赶上9月的开学时间,很多人正在进行漫长的体检和疫苗工程。

最惨的是被困国外的,一直回不来,花着巨额学费,在异国他乡上着网课……

作为滞留国外的留学生,我也努力学着其他人一样,试图把这场漫长的等待当做生活对我们开的玩笑。

可是,并不容易。

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不小了,今年就要满30岁。

两年前,出于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我突发奇想,想要出国读心理学。

因为之前不是心理学专业的,所以我得重新从本科开始,也就意味着,同学基本比我小10岁。

当时身边几乎没人支持,爸妈更是极力反对,但我咬了咬牙,硬着头皮,来到加拿大渥太华大学。

△2019年9月刚入学时摄于学校礼堂Tabaret Hall

到了学校才发现,外国同学小到15,大到70,根本无所谓年老年幼。

可我还没开心几个月,新冠疫情就爆发了。

2020年3月,我所在的大学紧急关闭,所有课程都转到线上。

当时全球疫情都非常严重,国内也一度限制入境的航班。许多留学生抢下溢价几万块的机票,千辛万苦回国。

因为和男友同住(他是加拿大魁北克人),加上国外大学松进严出,我怕耽误学习,就留在了加拿大。

除了每天做饭、去健身房健身,我几乎都蹲在家里学习。学业紧张时,我一周都不出门。

△我每天去的健身房

本以为会一直这么“安全”下去,没想到,2021年4月2号,我被确诊新冠。

当时不敢相信,我这种微信步数常常只有两位数的宅女,病毒是怎么找上来的?

我开始回顾从身体出现症状到确诊新冠的整个过程。

3月30日,我感到喉咙有点干痒,刚开始没在意,但第二天咳嗽得厉害,还有点像发烧那样的肌肉酸痛。男友感觉不对头,就预约了4月1号的核酸检测(真是个好日子啊),图个安心。

检测过程没什么特别,登记,捅鼻子(非常疼),回家等结果。而男友无症状,又没和阳性的人接触过,根据规定,没资格接受检测。

当时渥太华案例不多,我觉得不可能有问题。但男友十分焦虑,回到家每隔半小时就问我一次结果,搞得我很烦,第二天早早就打发他去上班。

4月2日中午,离检测时间恰好过了24小时,检测结果终于来了。

打开邮件时,我心跳突然加速。

确认单里,不是我想的negative/positive(阴性/阳性),而是Detected(被感染)。

Detected,我脑袋嗡嗡响,拿出检测站小册子反复核对了好几次。

△检测确认单截图

晴天霹雳!

过去24小时的故作轻松,不过是在掩饰自己的恐惧。

大概20分钟后,电话响了,是检测点的护士小哥,他倒是淡定,告诉我轻症就是在家隔离十天,会自行痊愈的,实在难受的话,可以吃点泰诺(感冒药)。

我吓得声音都虚了,反复跟他确认,真的不用去医院、吃药吗?

小哥说,反正新冠也没有对症的药,多喝水、多睡觉就得了。要是出现呼吸困难、胸部疼痛等严重症状,可以直接叫救护车,没有的话就在家好好呆着,最多两周也就痊愈了。

挂上电话没多久,男友也回来了,他面如土色。

自此,我和男友正式开始居家隔离。

加拿大安大略省要求的隔离时间是10天,我虽然4月2号才被确诊,但3月30日就有症状,所以10号就能解除隔离出门。

男友就比较惨了,他没有症状,只能先预约检测,等确诊后再开始计算隔离时间,结果整整在家待了接近三周,快把他闷死了。

当时正好渥太华第三波疫情大爆发,据说是英国变异病毒引起的。

我所在的地区发布了严格的居家法令,当时我以为很严重,会像朋友圈说的那样封楼封区了,结果并没有。我只是收到当地公共卫生部门的电话,提醒注意在家隔离,并告知解除隔离的日期。

这就完事了?“轻松”得让我有点难以置信。

△ 男友指着4月的数据跟我说,你在这儿

流程的“简单”,加重了我的恐惧。我还开始感到羞耻,仿佛是我干了什么坏事儿才会被感染,才会成为潜在传播者,行走的病毒。

男友第一时间就通知了家人和朋友,我们也发邮件给公寓大楼的物业、健身房、学校,告知了我们的状况。但即使到了那个时候,我也不敢告诉爸妈和国内的朋友。除了在ins上提一嘴,就没跟谁说过。

食物,也是隔离期间比较麻烦的问题。

加拿大没有国内那么完善的外卖服务,平时都是我自己去超市买菜做饭。成了新冠肺炎患者,我就只能由亲友送食物,或者找当地志愿者团队帮忙采购和送菜。

因为不想给亲友添麻烦,我联系了市内一家有外送服务的华人超市,下单了至少三四天的新鲜蔬肉,再加上家里本来已有的食物,差不多能撑过隔离期。

△客厅沙发拉开就是一张床。隔离期间,两个人连餐具都没心情收拾

隔离前两天,症状开始加重,咳嗽还好,主要是痰多,全身酸痛无力,几乎一直躺在床上睡觉。唯一的乐趣是想象,想象我的免疫系统如何和病毒浴血奋战。

第三天,症状从喉咙转到鼻子。鼻腔充血引发了严重的鼻塞,经常是一只鼻孔完全堵着,另一只鼻孔勉强呼吸,有点像严重鼻炎发作。

不知道是不是一直吃泰诺的缘故,倒是没有发烧。

第四天,鼻塞好转,不再妨碍呼吸,可呼吸困难的感觉却没有减轻。就跟高原反应一样,吸进空气又呼出去,肺似乎不会吸收了,吸猛了左边肋骨还隐隐作痛。

我开始慌张,害怕自己缺氧,憋气挂掉。

男友安慰我,会不会是过于紧张焦虑导致胸闷?

我又躺了半天,还是不舒服,忍不住吼了他。老娘我学心理的,分得清什么是焦虑什么是真胸闷。他赶紧拨通了新冠服务专线。

十分钟后,四名全副武装,拎着仪器的医务人员抵达我家客厅。

那阵仗很吓人,我家对面楼有一对情侣正坐在阳台上晒太阳,目睹这情形,他们一脸懵圈。

△对面楼,邻居正在晒太阳

医务人员问我要不要直接坐救护车去医院。我腿都软了,问能不能先做检查,然后他们帮我测血压心电图血氧什么的。

血氧含量不到一分钟测出来,我的结果是98%。

带头的医生说这血氧含量比他都高,低于92%才会有危险。

这……就很尴尬了,看来懂心理学也并不能抵挡心理作用的影响。

医生接着问,要不要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我说既然血氧正常,就算了吧。

医生说,之后你还是可以随时打911叫救护车,哪怕我们现在走了,进门口电梯了,你也可以把我们喊回来。

我在医生的平板电脑上签上了我的中文名,然后他们就走了,跟来时一样浩浩荡荡。

除了生理上的痛苦,更难受的,还是被隔离的孤独感,以及羞耻感。

△从客厅沙发角度,看我睡觉的床

男友原则上需要和我保持隔离,他在客厅睡沙发,我待在卧室里。

两个人都戴口罩,真正体会了什么叫做咫尺天涯。男友看我实在难受,提议和他的一位朋友聊聊。

那位朋友是一位心理医生,新冠爆发以后,她去支援了养老院的工作。那一个多月里,每天都有老人被确诊,每天下班回家,朋友都得仔细清洗全身,还得和家人隔离,不能拥抱丈夫、孩子。一个人睡地下室,十分难熬。

因为有相似经历,和她聊过之后确实很有帮助,我开始打破沉默,给几个闺蜜报告了我的状况,甚至能自我调侃了。

如果不能学着乐观点,真不知道怎么面对隔离期的各种状况。

第六天早上,喝咖啡时,我突然发现自己闻不到气味。

我打开放在床头的精油使劲吸,也完全没有任何气味。

暴汗!

我又跑到厨房,切了一块青柠塞进嘴里。嗷,这个青柠吃起来竟然是甜的。

味觉也错乱了?!

我又闻了闻醋,一点都不酸,鼻腔倒是有受刺激的刺痛感。

好吧,传说中新冠著名症状——失去嗅觉,终于大驾光临了。

要我说,虽然胸闷很难受,但是失去嗅觉更折磨人。

没经历过的人可能不理解气味的重要性,没有它我们会失去安全感,因为气味是人体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大脑也习惯了它的存在,现在突然失去,大脑会很慌张。

失去嗅觉同时还会影响味觉(我可能就丧失了一部分味觉),吃什么都不香。

我最喜欢的金汤力喝起来不过就是甜水,金酒特有的杜松子香料味儿一点也感觉不到,连我最爱吃的加拿大烤肋排也不香了,味同嚼蜡,我真想嚎啕大哭。

最好吃的,居然只剩番茄汤。番茄汤里的酸、甜、辣,是我对隔离期记忆的全部味道。

△ 平常做的饭

第八天,我的隔离期眼看就要结束了,可能是心理压力骤降的原因,我胸也不闷了,呼吸畅顺了许多。

感觉身体好多了。

我在慢慢好转,但我的男友,新闻里常常报道的“无症状携带者”,两周后也失去了嗅觉。

当时他已经出现了一点疑病症(hypochondriac)症状,因为对身体过分担心,每天就阴沉着脸,房间也不收拾,连饭都要我这个重症患者来做。

我一度很失望,心里怨他承受能力这么弱,还不做家务,以后要是生孩子,或者再有什么突然事件,恐怕都指望不上……

疫情,真是考验感情啊。

还好,在他眼科医生的妹妹建议下,男友每天吃半颗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能让血液不那么粘稠,减少因为焦虑而导致的胸闷症状,加上后来他也慢慢接受了现实,开朗了些。

△我常去的超市

第十天,隔离期结束,我出门去了趟超市。

因为我和男友都失去嗅觉,那段时间做的菜以酸辣为主,搭配各种颜色鲜艳的蔬果,口感比较丰富,像越南春卷、塞了薯片的墨西哥卷,还有各种沙拉碗。

虽然当时鼻塞、咳痰的症状几乎都没了,但身体还是发虚,超市买菜一趟下来,比平时累。

直到4月下旬的某天,失去嗅觉两周后,我突然尝到了红酒的味道。

与其说是闻到,不如说是感觉到,就是在后鼻腔靠近喉咙的地方,能隐隐感觉到一点类似发酸的木头味道。

当时我开心得几乎泪奔,失而复得的感觉太美妙了。

三周后,嗅觉基本恢复正常,我每天都忍不住要把咖啡、香水什么的连着闻好几遍,简直像在用嗅觉重新与世界恋爱。

△健身房暂时关闭了,最近我常在家附近的运河跑步

这就是我从患上新冠到痊愈的整个过程,最后,分享一下我的心得感受:

一. 不幸感染新冠也不必过于恐慌。

我个人觉得和一场重感冒差不了太多,无症状就更轻微了。

根据加拿大公共卫生数据,像我这样的轻症患者占80%,居家两周便可自愈。

那段时间我主要就是狂喝水,按时按量吃泰诺,睡觉,痊愈后感觉身体和之前一样,没有什么后遗症。

需要注意的是,轻症患者会有约5%转为重症,需要入院治疗,所以也不能掉以轻心,得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

二. 除了身体上的影响,心理造成的影响也很大。

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对新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没有特效药,加拿大这一波疫情是变种病毒造成的,更加“无药可医”。

另一方面,患者社会压力也很大,担心连累、传染别人,影响同校同单位同楼栋人们的生活,还有一些患者痊愈后会受到歧视,被其他人“敬而远之”。

因此,在强调防护的同时,个人觉得最好也能加强反歧视的宣传和疏导,并提供针对患者的心理服务。

三.我再一次意识到独立能力的重要性。

一是生活技能,衣食住行都能凭一己之力搞定,真正可以独自生活。

二是精神上的独立,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能力,知行合一,不随波逐流,不因境遇不同而动摇。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比如我,作为一个学心理的,平时自我感觉内心强大,但这一次感染过程中,我明显也有崩溃到不行,过度反应的时候。

另外,我觉得自己很有必要学习一些急救技能,接下来计划去接受相关培训。

亲身体验过一次,我更倾向于相信,总有一天,疫情会过去。

就像历史上,各种各样曾肆虐一时的病毒,都过去了。

也祝愿大家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