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草市的“三顺戏衣庄”,成为北京承做剧装之始
北京剧装厂
西草市街位置图
◎王越(文化学者)
出珠市口地铁站东南口,向南就是西草市。西草市毗邻中轴线,北起珠市口东大街,南至天坛路,长495米,宽5米,是全国闻名的“剧装一条街”。西草市自去年10月底分段整治提升完成后,街东恢复性修建成古色古香的剧装店和民居四合院;西侧临街的店铺全部拆迁,新建休闲广场和路边公园,呈现出推窗见绿、京韵京味的古朴风貌,并入选2023年十大“北京最美街巷”之一。
明清两代,受繁华的前门商业区影响,珠市口南大街东西两侧的门面房,是在摆摊卖货的棚房基础上建设起来的,所以正街的后面各有一条南北向的背街小巷。西草市就是棚房以东的胡同,对面铺陈市则是棚房以西的胡同。西草市原名草市,清代成巷。过去草市上销售喂牲口用的草料,也经营居民家里生火做饭用的柴草。北京人把烧火用的柴草叫柴火,亦称柴火市。草料和柴火在科技落后的年代,属于畅销用品,所以在北京城里有不少称作草市的地名。以后为区别东面蒜市口那边的草市,西面的这个草市被称作西草市。随着燃煤逐渐普及,柴火的需求量越来越少,草市也随之名存实亡。
与此相反,随着京剧的迅速发展,戏曲服装行头业在西草市逐渐兴起。清代中叶的北京,经济繁荣,全国各地的商帮纷纷来到京城,集中在前门外到大栅栏一带。清廷规定,内城只准许八旗官兵居住,禁止内城开设戏园。那些王府显贵、八旗子弟们只能出城到正阳门外来找玩乐,前门外就成为发展戏园的集中地带。有首竹枝词写道:“八大胡同客尚醒,醉生梦死任人评,谁家狎客常居此,公子王孙数不清。”再加上外官转迁,举子科考,外地人流的涌入,使得前门外地区热闹非凡。
商业和文化戏曲的兴盛,使北京的戏曲演出场所发生了很大变化,设有舞台的茶园逐渐取代了宋元以来的勾栏和后来的戏棚,逐渐成为营业性的室内演出场所。据《北京梨园金石文字录》,1785年在梨园碑文中记有北京的戏园只有八家。而到了1816年,即30年后则增至21家,扩大近三倍。《都门纪略》记有十九世纪北京最大的九家戏园,这些大戏园都集中在前门外一带。如广和楼在鲜鱼口北的肉市,裕兴园、天乐园在鲜鱼口,三庆园、广德楼、广和园、广乐园、同乐园在大栅栏,中和园在粮食店。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初,北京的戏园竟达到40多家,新建的有珠市口的文明茶园、西柳树井的第一舞台、香厂的新民大戏院、鲜鱼口北孝顺胡同的燕喜堂等,西草市自然成为距离这些戏园最近的中心地带。
剧装戏具最早起源于明代,发源于苏州。当年京剧界最负盛名的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的剧装均在苏州定制。民国八年(1919年),梅兰芳先生准备《天女散花》《御碑亭》《贵妃醉酒》《嫦娥奔月》等剧目赴日本演出。因苏州制作的传统服饰与剧中人物不谐调,便请经营德春厚绣花局的李春设计制作,成为北京承做戏曲服装之始。此后有李书舫、李子厚等估衣行家聘李春入股,在西草市七号,开设了第一家“三顺戏衣庄”,李春任服装设计师。
行头铺有戏衣庄、盔头铺、把子铺、胡子铺、靴子铺之分,到20世纪30年代,西草市的各种行头铺已有30多家。其中“久春”“三顺”“双兴”“德光”被称为四大戏衣庄,“盔头刘”“把子许”等也渐成品牌。据行内人讲,名角里最为行头铺口碑载道的,生角是马连良,净角是郝寿臣。马连良先生常创新样,凡马派新式改良行头,多由此地长顺兴承造。比如过去戏装里的玉带多嵌玉(料货)或小镜子,分量较重。马先生则用金银线镶成,不用硬料,分量较轻,以后各行头铺多照此式制作,美其名曰马派玉带。
过去戏迷里流传着一句话,叫“穷小姐、阔红娘”。京剧《红娘》里的红娘只是个丫鬟,但她是挑班的台柱子,每上场戏都要换身耀眼的行头以取悦观众。崔莺莺在戏里虽然是位小姐,但只是位配角儿,从头到尾差不多总是那套衣服。特别是坤角儿,吃的是青春饭,行头光鲜说明有人捧,行头翻新说明角儿当红,可见行头对演员的重要。
现如今,西草市拥有全国最大的戏剧服装道具生产企业北京剧装厂,包括“把子许”传人许振海开办的老字号德昌号,共有13家各具特色的老牌剧装店,成为北京南中轴靓丽一景。
西草市街东侧,有条南北向平行的胡同,早年间它东面有条排水沟,故名“沟尾巴胡同”,当地俗称“狗尾巴胡同”。此地原是卖包装水果用草包的地方,胡同内有几家旅店,南面有四家浙江人合办的“四联染厂”。过去狗尾巴胡同周围坑坑洼洼、污水横流,有后沟沿、草帽胡同、天顺胡同、小沟胡同、兴隆街等多条小胡同和死胡同,1965年并入狗尾巴胡同,更名西草市东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