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风者」资料上架 助力强降雨预报准确度

太空中心主任吴宗信坦言,「卫星一上去就是一翻两瞪眼」,计划进行过程飘摇多变,团队走来曲折坎坷,感谢国科会、中央大学与成功大学等多方协助,让「猎风者」如今能获得非常好的运用。(李侑珊摄)

中央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杨舒芝在记者会分享「猎风者卫星」初步研究成果。(李侑珊摄)

由国家太空中心研制的我国首颗自制气象卫星「猎风者」于去年10月9日升空,经过半年多参数调校,风速产品正式上架台湾资料中心。「猎风者」每日可搜集3至4万笔导航卫星经海面反射讯号,其中7至8000笔可产出风速产品,能够作为气象观测及预报参考数据,且强降雨预报准确度也获学者认同。

国家太空中心于今(12)日举行「猎风者卫星资料上架及初步应用成果媒体说明会」。太空中心主任吴宗信表示,「猎风者卫星」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讯号接收仪(GNSS-R)资料处理系统,是太空中心结合国内学界及中央气象署,依福卫三号及七号资料处理经验,自主发展的演算法、资料处理模组及使用者服务系统。换言之,「猎风者卫星」是国内首个,从上游卫星本体与酬载仪器、到下游资料处理与应用,皆完全自主的气象卫星计划。

吴宗信提到,由于在国际间以卫星GNSS-R观测获得海面风速的技术刚起步,未来除了将就高风速资料处理及应用的技术展开国际合作,也计划在未来的任务卫星搭载GNSS-RO/R酬载,取得更多气象观测资料。

中央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杨舒芝在记者会分享初步研究成果。她指出,「猎风者卫星」的资料可协助进行风速与水气修正。依据目前在台湾海峡海面搜集的风速资料进行个案研究发现,「猎风者卫星」资料可弥补雷达在近地表区域的资料空缺,有效改善台湾西部及北部低层风场模拟正确性,明确增加岸边强降雨预报的准确度。

「猎风者」计划主持人林辰宗在会中简报时说明,「猎风者卫星」的任务是透过搜集导航卫星经海面反射的讯号,进而掌握海面粗糙度,并反演出海面风速资料。

林辰宗提到,在卫星升空3天后开启酬载,太空中心团队开始进行参数校正,排除元件温度造成的资料偏差,产出中间产品,再与国内学界及气象署合作,反演出海面风速,并经与运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大气模式资料比对,验证风速产品的正确性。目前观测聚焦于印度洋、大西洋、西太平洋等台风容易形成的低纬度地区。

国科会常务副主委陈宗权表示,「猎风者」是第一颗台湾自制的气象卫星,除了验证台湾的卫星本体与气象酬载研制能力,也展现台湾在气象观测的坚强实力。

气象署长程家平表示,「猎风者」的资料可以观测海面大风,跟其他观测卫星只能观测小风有非常大的不同,这是猎风者无可取代的特点,让气象署对未来天气有更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