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一千年》天下航路:宋代中國與維京人的四海競航

左图为宋代中国仓船复原模型,右图为1907年绘制的维京人传说图像。 图/维基共享

文/布琮任(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国际历史系副教授)

▌本文是布琮任为《西元一千年:探险家连结世界,全球化于焉展开》撰写之书评,原题〈短评:韩森的《西元一千年》〉

宋代文豪李邴,累迁翰林学士、兵部待郎与参知政事,是南宋年间的风云人物。他晚年闲居泉州,曾经赋诗一首,记录当地的商贾往来与繁嚣市景;其中两句「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简明扼要地展现泉州作为东西交汇,驿道四通,帆樯如云的盛况与繁华。

研究全球史经年,现职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的韩森(Valerie Hansen),便尝以李邴笔下的泉州为起点,向读者诉说一段连结中国与世界的大历史。在韩森眼中,全球化起始于西元一千年前后,这正正是北宋泉州经贸腾飞的关键时代。自始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环球市场,便陆续出现各种适度的贸易、合作与竞争;世界因而联以为一,全球化「与焉展开」。

韩书在二○二○年出版,随即得到欧、亚、美、澳学界的注意,而作者对「全球化进程」(the process of globalisation)的定义和看法,更加在短短两年之间,掀起不同程度的反思与论辩。这些讨论的重点,大多在于探讨全球化的本质和义涵。究竟什么是全球化?什么是跨域交流?全球化这个概念,个中可有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普世尺度?

其实,打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这些大哉问已是全球史学家无法回避的议题。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布劳岱尔(Fernand Braudel)、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 Stavrianos)、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古迪(Jack Goody)、柯娇燕(Pamela Crossley)、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李伯重、羽田正等等,便曾就全球化的类型、研究方法以及其多样性作出申述。他们的研究让我们知道,全球化可以是一种历史学的视角,也可以是解释一系列社会行为的概括;它甚至可以是一套「理想乡(utopia)」的模式与期许:世界无分彼此,四海一家大同。

什么是全球化?什么是跨域交流?全球化这个概念,个中可有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普世尺度?图为1467年绘制的世界地图。 图/维基共享

在韩森眼中,全球化起始于西元一千年前后,这正正是北宋泉州经贸腾飞的关键时代。图为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馆藏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国立故宫博物院

正因为全球化的定义既宽且广,韩森在书中对这概念的解读,不免会牵动大大小小的争论。有学者甚至认为,韩森对全球化的分析未尽完善,个中还有一定的开拓空间。不过,话虽如此,由于全球化的论述过于纷繁,在我看来,实在很难找出一个令所有专家学者称心满意的标准范式。如是者,史学家其中一项工作,大概就是利用可见的文献史料,引经据典,提出相对的理论框架,纵贯古今现象,带动讨论的风潮与思考。

韩书在这方面的功劳是毋庸置疑的。她的论述至少有三大贡献。首先,作者让我们认识到西元一千年前后的世界与当代社会,在多方面也有类似的发展轨迹,足以相较比拟。其中一个重要的史实,便是五大宗教(天主教、佛教、印度教、回教与犹太教)在中世纪的奠基。这些信仰义理对欧、亚、非、拉等地的影响无远弗届,其间更主导着人类文明的起(兴起)、承(传承)、转(更变)、合(融合)。与此同时,宗教与政治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微妙关系,自公元一千年开始,已是构筑全球政治与经济格局的重要基石,不分东西,古今皆然。

韩森在全球化与商贸流通的关系上,亦有不少发人深思的着墨。世界各地商品在十一、十二世纪得以货畅其流,当然与航线的拓展有关。每当我们谈及寰宇中外的「新航路」,很自然便会联想到十五世纪的郑和下西洋,又或者由葡、西、荷、英等「海国」所主导的大发现时代(Age of Discovery)。然而,在韩森的角度,维京人在西元一千年左右,已经担当着先驱性的领航角色。

维京船队不但能动性高,而且还有令人惊叹的造船技术,所以他们可以远涉重洋,横跨北大西洋海域,推动北美与西欧之间的商品互通。除了维京人之外,欧亚大陆的海商在这时期也是各出奇谋,致力扩展他们的贸易版图;至于北非一带的土产资源与人力市场,亦被卷入这些经贸连结的大网络,为十五世纪以后的奴隶买卖、远航贸易、以至帝国主义的兴起,分别提供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方向。

维京船队不但能动性高,而且还有令人惊叹的造船技术,所以他们可以远涉重洋,横跨北大西洋海域,推动北美与西欧之间的商品互通。 图/维基共享

诺斯人(Norsemen)有将死者葬在船只上的习俗,从而让后世可以得知维京船只的完整样貌。图为维京船只「高斯塔号」,现藏于挪威奥斯陆大学历史文化博物馆。 图/挪威奥斯陆大学历史文化博物馆

图为20世纪初Viktor Vasnetsov绘制的维京人图画。 图/维基共享

韩书的第三大贡献,在于对宋代中国的重视与判研。她在书中清楚指出,中国是当时见证全球化的重要枢纽。单以泉州、广州等海港为例,它们的商贸连结早已遍及东南亚、印度洋世界、以至非洲海岸;而在中国经商的海舶贾番,更加来自五湖四海,文化背景殊异。根据《宋会要》的记载:

另一方面,宋代中国早已是一座世界工厂,其中以陶瓷的烧造、运送与倾销规模最为庞大;其他商品诸如茶叶、绢帛、铅、锡、铜瓦,也分别由南中国沿岸,「海舶飞运」,出口东南亚、大食等地。由此可见,中国在推动、模塑和实践全球化各方面,在十、十一世纪经已有迹可寻。这观点对于我们检视和修正一个由欧美世界主导、自十五世纪方才开始的「全球化现象」,可是十分有参考价值的。

宋代中国的重要性,或许不再是一个独出机杼的课题,但韩森以宋代的经贸背景为基础,继而推展至「全球化历史走向」(global turn in historical writings)的大论述,个中的脉络与支节,着实是一个饶具意义的思路和观点。至于西元一千年,究竟是不是全球化的滥觞?读者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但无可否定的是,韩森为我们筑建了一个丰实的历史舞台,成功延续我们对全球化浪潮的关注与体会;在宏观历史的视野下,这种研究取径及态度,无疑是开启各式后续讨论的有效法门。

宋代中国的重要性,或许不再是一个独出机杼的课题,但韩森以宋代的经贸背景为基础,继而推展至「全球化历史走向」的大论述,个中的脉络与支节,着实是一个饶具意义的思路和观点。图为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维基共享

《西元一千年:探险家连结世界,全球化于焉展开》

作者: Valerie Hansen

译者: 洪世民

出版社:时报出版

出版日期:2022/04/06

内容简介:很多人相信在西元一千年将至的年代,除了少许例外,世上没什么重要的文化发展或地缘政治邂逅,相信那时欧洲人还没去过北美洲、最远的航海壮举是维京人侵略不列颠。若是如此,我们要如何解释出现在墨西哥奇琴伊察马雅神庙壁画上的金发人物呢?维京人是否可能在马雅的颠峰时期,就找到前往美洲的路呢?得奖史学家韩森主张西元一千年是世上第一个重要文化交流和探索的时间点。援用近三十年的研究,她提出极具说服力的见解:许多截然不同的社会在那时初次相遇,有的引发冲突,有的促成合作,而当时的情况,令人不寒而栗地想起现今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