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滑的消费倾向
下滑的消费倾向图╱本报资料照片
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
平均消费倾向可由国民所得统计取得,家庭收支调查报告也有这项数字,前者来自公务统计,后者来自抽样调查,前者自然更为完备,本文的平均消费倾向来自国民所得统计,其中五等分位的消费倾向(前20%、后20%)则取自家庭收支调查报告。
■辛弃疾《最高楼》: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经济学常提到消费倾向,听起来有点深奥,其实意思很简单,就是这一年家庭可支配所得中,有多少钱拿去消费的比率。历经半个多世纪,台湾的消费倾向有很戏剧性的变化。
台湾早年很穷,民国40~50年代初期家庭收入有多少,大概就花多少,平均消费倾向逾九成,随着经济起飞,所得略有提高,台湾终于挥别了赚多少、花多少的年代,与此同时政府也鼓励大家储蓄,消费倾向于民国60年代降至0.8,大家把闲钱都存进银行。
民国70年代,那是台湾钱淹脚目的年代,每年加薪经常逾一成,所得快速成长,虽然大家也认真消费,但消费成长终究追不上所得成长,何等幸福的岁月,消费倾向于是降至0.76,这是一个钱赚得多、花得多、存得也多的幸福年代。
80年代 消费迈入大成长
到了民国80年代,随着贸易自由化,市场大幅开放,人们可以消费的东西愈来愈多,台湾进入一个消费大幅成长年代,消费成长往往超过经济成长,消费倾向于80年代升至0.82,这个数字反映着台湾的富裕已转而用来改善生活,汽车、电脑、冷气等家电普及率扶摇直上,住宅自有率也一路走高。
好景不常,进入本世纪第二年,台湾就出现史上第一次经济衰退,此后十多年景气大不如前,然而适应城市文明的各类消费不可能往后退,因此消费倾向升至0.87,此一消费倾向直追战后的台湾,台湾又进入赚多少、花多少的年代,家庭储蓄率遂由80年代初的30%,降至20%。
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多年来富人、穷人的消费倾向也有些变化,众所周知,低所得家庭(后20%)赚的不多,支付生活必要花费后,所賸无几,他们在民国80年代的消费倾向约0.95,自90年以来都在1.0以上,反映穷人所赚的钱,不足以过日子,得四处告贷。相反的,富有家庭(前20%)所得成长得飞快,即使日常生活一掷千金,消费倾向也只有0.65,这意味着有钱人愈来愈富有。
富者更富 消费倾向必降低
有钱人的消费倾向低,这是必然之理,辛弃疾写道:「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明诗写道:「任君盖下千间舍,一身能卧几张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随着资本经济快速发展,财富集中日趋严重,平均消费倾向终将下滑,106~109年台湾的平均消费倾向已降至0.84,即使排除109年疫情对消费的抑制效果,下降的趋势亦然。
逾半世纪的平均消费倾向,每个时期的变化都述说着不同的故事,早年普遍贫穷而使消费倾向升高,70年代渐趋富裕而使消费倾向趋缓,80年代随着大量消费而上扬,90年代因所得停滞而蹿升,如今则因财富过度集中又降低。
平均消费倾向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有时降低是好事,但如今降低却不是好事,这意味着赢者圈愈来愈小,所得分配愈来愈不均,必须多加注意。